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现代语言中最常用的语言现象之一,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文学艺术中,都离不开隐喻的使用。翻译中,译者能否处理好这一语言现象对于忠实全面地在译文中再现原语信息十分重要。然而,隐喻在翻译领域的研究却滞后于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的需要。因此,本研究力求弥补这一不足。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在隐喻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会经历哪些翻译过程?(2)在隐喻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会遇到哪些翻译问题?采取哪些翻译策略?(3)从翻译过程中看,翻译隐喻能力由什么构成?本文研究对象是MTI笔译学生。研究工具主要是有声思维法(Think-aloud protocols),辅助工具有试后采访、译者行为观察以及译文文本分析。研究发现译者翻译隐喻时会采取26种翻译步骤,经历识别、抽象、映射、表达四个翻译阶段以及语言和概念两个翻译层次。通过计算译者的精力分配,研究发现译者在表达阶段与语言层面的处理占隐喻翻译过程的主导地位。从译者反映的翻译问题分布来看,主要有四个:无法通过语言符号提取正确的概念意义,无法在源语与目的语间进行有效的概念映射、隐喻译文与整体语境不符以及译文隐喻性不强。从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来看,主要有三类:相同概念映射、不同概念映射以及删除概念映射;其中,相同概念映射可以细分为四类:完全对等的图像映射,丰富图像的概念隐喻映射简单图像的概念隐喻,简单图像的概念隐喻映射丰富图像的概念隐喻以及相同概念映射、不同侧重点。翻译界普遍认为翻译能力涉及语言能力、文本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以及转化能力。但是,隐喻文本与一般文本不同,它具有概念和字面两层意义,且概念意义往往无法通过字面意义直接体现。这种特殊性决定了隐喻翻译要求译者除了具备最基本的翻译能力之外,还应该具备隐喻能力。本文将翻译能力与隐喻能力结合,定义为翻译隐喻能力,其主要组成有:(1)语言能力:源语与目的语词汇和语法的认知广度与深度;(2)文化能力:源语与目的语文化的掌握程度;(3)文本能力:文本的理解与运用能力;(4)概念能力:源语与目的语概念系统的认知与转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