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值是哲学命题中的应有之义,我们可以从哲学体系和内容中,看到价值范畴的“用武之地”。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最可靠的途径便是从他的作品中找到依据。所以研究马克思早期价值思想,仍需回归原典。尤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后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为经典。所以研究马克思早期价值思想,对于这二者的解读就尤为必要。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哲学价值观就已初步形成。《手稿》中所体现的对象性活动原则,成为马克思思想转变的重要契机。笔者通过对价值的源泉和价值的本质两个问题的考察,阐明了人与自然如何在人的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中不断生成,达到现实的统一,从而成为价值之源;阐明了人如何通过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把人的本质转化为外在本质,同时又如何把外在的一切对象及各种社会关系从反向凝结到自身转化为人的内在本质,解释了价值的本质实际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正是在有意识的对象化活动中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在有意识的对象化活动中生成了自身的存在价值。
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本质特征是价值批判,这种价值批判,集中体现在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论述中。马克思在克服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观的缺陷的同时,对异化做出了更多的价值上的思考和批判。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再到之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对异化思想的扬弃。
从人的本质概念中,清除掉先验性和抽象性;从现实的历史活动出发,不再纠缠于人的理想本质和现实间的形而上学的对立,马克思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基点——从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逐步从费尔巴哈的哲学人本主义思维方式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改变了他早期以价值逻辑为核心的理论批判,不再求助于以人先验的类本质的异化和复归作为历史发展动力的哲学解释,与此相适应,共产主义亦不再仅仅是作为“应有”而诉诸于人的主观的善良愿望或抽象的价值预设,而成为一种现实的运动,更关系到人的最高价值一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