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采茶戏的生存现状及其保护与发展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_go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壮族采茶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传于广西南宁市邕宁区、横县等地。它是江西赣南采茶传播到广西后与壮族文化碰撞而形成的采荼支系,具有浓郁的壮族地域文化特色,在促进生产发展、丰富百姓娱乐生活方面,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文化的迅速传播,传统的壮族采茶戏陷入了发展困境,已处于濒危状态。论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材料,结合戏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民俗学等学科理论,对壮族采茶戏的来源与生态环境、壮族采茶戏的戏剧形态、壮族采茶戏的生存现状、壮族采茶戏的保护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分为四章。绪论,简要概述壮族采茶戏及其研究现状,明确论文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壮族采茶戏的来源与生态环境。将田野调查材料和文献材料相结合,对壮族采茶戏的来源进行论证。对壮族采茶戏生态环境的研究则从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入手。第二章,壮族采茶戏的戏剧形态。对壮族采茶戏的戏剧形态,包括音乐、表演、舞台美术、演出习俗、剧本等进行研究。第三章,壮族采茶戏的生存现状调查。选择有代表性的那蒙采茶团与六屋采茶团作为调查对象,对剧团的生存现状进行调查,并深入分析影响壮族采茶戏传承与发展的因素。第四章,壮族采茶戏的保护与发展探索。壮族采茶戏要保护要发展在于其价值,从挖掘壮族采茶戏的价值入手,分析当前保护与发展壮族采茶戏的有利条件,探讨保护与发展壮族采茶戏的基本原则与具体方法,力求寻找有效的保护与发展途径。结语,对论文进行简要归纳。总而言之,论文在田野调查基础上所做的研究,旨在挖掘壮族采茶戏的价值,对已处于濒危状态的壮族采茶戏的生存现状做出客观的描述与分析,对壮族采茶戏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使壮族采茶戏在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得到合理利用和充分发扬。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Ⅲ-b型先天性肠闭锁患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2例Ⅲ-b型先天性肠闭锁患儿的
目的:观察调强放射治疗(IMRT)联合替莫唑胺(TMZ)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细胞瘤(HGG)患者的生存情况,探讨影响HGG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初治Ⅲ~
为提高用电管理水平需要加强对窃电的监督,本文主要分析窃电的主要技术以及我国出现窃电的原因,针对问题和原因提出反窃电技术以及措施。
论文主要探讨了具有TCSC装置(可控串联电容补偿)的超高压输电线路上一种常见故障产生的电流—潜供电流(或称二次电流)。建立了潜供电流的集中参数模型和分布参数模型;从理论和
目的“五音疗疾”,自音乐疗法出现并发展以来,五行音乐疗法作为一种颇具特色的治疗方法,广泛受临床工作者所喜爱,中医讲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本研究通过采取加味四逆散配合五
本文以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大数据技术分析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大数据介绍、智能交通系统介绍、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大数据和大数据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有效应用为主要依据,
淡化理论和反淡化保护,在国外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其独特的保护角度——即“不基于混淆可能与否”的判断标准——从驰名商标所蕴含的巨大商誉以及显著性入手,对误导公众
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学实施的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音乐教学中不仅包括“预设”,也包括“生成”。“预设”和“生成”贯穿着音乐课堂教学。本文基于文献分析,对当今国内
本文根据“年代符号”的理论依据将电子音乐发展史大致划分为四个年代: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具体音乐”)、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磁带音乐”)、20世纪60年代至21
1问题的提出在教授三年级下册“除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练习课时,我们补充了“612÷2÷4”一题.同学们的解题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