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现代汉语互文对举构式为研究对象,以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理论为基础,结合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相关理论,较为系统地探讨互文对举构式的产生理据、准入条件、表义特点、演化动因和认知机制等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对反复义表达、周遍义表达和互文辞格的语义内涵进行分析。全文共十三章。第一章绪论,主要说明选题价值、研究现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概述,对互文对举构式进行界定和分类,并对构式框架和构式特点进行分析;第三章至第七章和第九章为个案分析;第八章和第十章为整体性研究;第十一章为结语。第三章和第四章以“X来X去”为例,分别对反义趋向构式的不同方面进行考察。其中第三章对“X来X去”的准入条件和演化动因进行考察,并对构件与构架的互动进行探讨。成分“X”的准入条件为[+动态性][-完结],构式的语义为动态性反复,其来源为“来、去”的动态性。具有[+动态性]的动词较早进入“X来X去”构式,为其原型,在使用过程中,[+动态性][-完结]的形容词、语素化的音节等成分也可以进入,使构式完成由动作域到状态域的扩展。受到构式压制的作用,处于动态性VP宾语位置的名词、代词、叹词、介词等成分也可以承担动态语义进入构式,从而使构式进一步扩展到事件域。第四章通过对“X来X去”语义类型的细致划分,对反复的语义内涵进行探讨。一方面,根据反复子事件的范围不同,“X来X去”的反复类型可分为机械反复和循环反复两种。通过对构式前后项关系的分析,发现机械反复由前后项相同、相近/相类的“X来X去”表达;循环反复由前后项相反/相对的“X来X去”表达。基于反复的双重时点理论,明确两种反复类型的内在时点和外在时点,发现两种反复类型表现出的差异与观测点的选取有关。另一方面,根据参与主体和表义类型的区别,反复构式“X来X去”可分为单一主体反复和多主体交互反复两类,其中交互反复类“X来X去”体现出构式的互动倾向。构式化过程受到“来、去”虚化的推动,“来、去”由位移动词逐步虚化为反复标记,其语义发生了由[+位移][+方向]到[-位移][+方向]再到[-位移][-方向]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构式衍生出[+交互]的语义特征,且其交互行为需要多主体参与。第五章以反义方位构式“X前X后”和“X南X北”为例,通过对准入成分的分析,对结构表空间、时间和时空虚化的用法进行分析,并探讨结构虚化的条件和层级。反义方位构式时空表征虚化的条件是成员内部的同质性。当成员内部具有同质性时,虚化层级较高,表示范围的周遍;当成员内部具有异质性时,虚化层级最低,结构意义实在,表示实际的时间或空间。第六章以反义方位构式“X里X外”和“X内X外”为例,探讨构架成分对构式表义的影响。“X里X外”与“X内X外”中存在表义和组配的不对称,“X里X外”表范围内成员的同质性,“X内X外”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两种不同表义倾向;在组配上的不对称体现为动作动词只能与“X里X外”组配;此外,与否定动词组配时,两组构式呈现不同的语体倾向。“X里X外”与“X内X外”的不对称与方位词“里”与“内”的组配不对称有关,这种差异来源于其本义。具体来讲,“内”倾向于表示较大空间,且强调范围的“边界”;“里”倾向于表示较小空间,且范围边界模糊。因此“X里X外”基于成员的同质性,将“X里”和“X外”整合为一个更大的范围,进而表示范围内的周遍性。“X内X外”也有基于成员同质性表周遍的用法,但另一方面也可以强化边界特征,强调“内”与“外”的对立,表“X内”与“X外”的差异。由此可见,构架成分的语义特点和组配倾向会对构式的整体语义倾向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第七章以“X上X下”为例,兼及其他形式,探讨反义趋向构式和反义方位构式的互动关系。通过历时考察发现,“N上N下”和“V上V下”的来源不同,构式的演化是伴随着“上、下”的语法化完成的。“上、下”经历了由方位词到动词再到趋向补语的演变。与名词组配的是方位词“上、下”,形成[+静态性]的周遍义反义方位构式;与动词组配的是趋向动词“上、下”,形成[+动态性]的反复义反义趋向构式。“X上X下”的子构式之间具有互动关系,此外,构式在空间域与关系域、时间域之间也具有互动关系。第八章通过对周遍排除式表达的观察,对“周遍”的语义内涵进行再思考。在使用周遍表达时,常存在排除部分成员的用法,即周遍的排除式表达。周遍的排除式表达普遍存在于用“全、都”等词汇形式进行的周遍表达和用反义方位构式、量词重叠、疑问代词任指用法等语法手段进行的周遍表达式中。通过对被排除成员的考察,探讨周遍排除式表达的语用动因,发现排除式用法受到反预期表达的推动,通过使用违反受话人预期的表达来提供更多的信息量,符合会话合作原则。周遍范畴的边缘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只要主观上认为范畴内绝大多数成员具有相同特质,即可使用周遍表达手段。第九章以互文词语为例,对互文对举构式的认知机制进行分析。互文结构的形成以字为基础,受到语言象似性与经济性的共同制约,形成了四音节居多的格局。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型作用下,分别在组合层面与聚合层面形成格式塔,再组成互文结构。由于组合与聚合规则的统一,互文结构具有结合紧密、语义丰富的特点。此外,结构内部语序也与成分的语法化程度和用频相关。第十章通过与复叠辞格的对比研究,探讨互文辞格的语义内涵。互文与复叠之间联系紧密、可互动变换,其互动的基础为相同的语法功能:复叠辞格与互文辞格的语法功能均为“调量”,且主要为“增量”,这使得同一基式可变换为复叠式或互文式两种形式,复叠式和互文式之间也可相互变换。复叠式和互文式表“增量”是受到“重叠象似性”动因的推动,并符合“次第扫描”的认知模式。互动需在满足各自的音节和语义限制的条件上进行,复叠式对基式的语义限制较多,而互文式对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限制较强。复叠式和互文式的语义容量有所不同,互文式的两组基式互相制约、互为补充,使互文式的语义容量比复叠式更大。最后,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启示,包括对相关语言现象研究的启示和对汉语国际教学的启示。同时指出本文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