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A中僵化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一项对高职高专生的实证研究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jinling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僵化现象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它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实践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纵观国内外研究僵化现象的文献发现,僵化现象是这一术语实质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不正确的目的语语言形式或错误的长期使用,二是指外语学习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再像学习的初期阶段那样稳定前进,而处于一种仿佛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僵化现象是英语口语学习中一个极其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又亟待解决的难题。 正因为如此,僵化现象引起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国外学者对僵化现象的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上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在早期的中介语研究中,Slinker就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将僵化现象的原因归纳为5个过程:(1)母语迁移;(2)培训转移;(3)学习策略;(4)交际策略;(5)目的语笼统化。Vigil和Oller(1976)提出了交互作用说。Ellis(1994:)在《第二语言习得》一书中把僵化现象的起因归纳为学习者的内因和外因。就内因而言,语言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年龄因素,二是缺乏与目的语社会文化融合的渴望。前者即“年龄论”,而后者则是把对目的语所持的社会心理距离看作僵化现象形成的原因之一。这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Schumamn(1978)的文化适应模式,他指出当学习者的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时,部分学习者就会产生一种警戒心,从而与其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从而出现心理上的语言僵化。 国内外学者对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僵化现象所进行的探讨有理有据,对僵化现象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例如,我国学者陈亚平(1997)撰文探讨了外语专业本科生学习过程中的僵化现象,并指出进入二年级后,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进度明显减慢,甚至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在该文中,僵化现象被称作“二年级现象”,并从心理学角度被归于“高原期现象”。陈慧媛(1999)对国外学者就僵化现象的起因所进行的理论探讨进行了概括和归纳,其中包括的内因说,外因说以及交互作用说。就产生的原因而言,牛强(2000)采纳了Selinker将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归为5个过程并对这5个过程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然后结合中国国情下的外语教学,提出应该注意情感因素,母语干扰迁移和教师与教材。张雪梅(2000)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了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僵化现象,并借助Keith和Peter Tomlinson的观点对语言僵化现象进行了宏观分析,将语言习得和技巧习得等同起来,从技巧习得的角度探索了语言习得僵化的原因。蔡淑萍(2001)从母语的语音、用词、语法、篇章结构及文化的差异方面分析了母语和文化负迁移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影响,从客观上避免或减少母语和文化的负迁移造成的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吴丁娥(2001)认为僵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不能到达其连续体的终点,研究中介语及其僵化现象是外语习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宪礼(2003)从石化现象的分类与原因出发,分析了口语教学中存在的几点片面的观点与做法,并提出了活化英语口语教学的四个主要策略,如活化口语教学内容,活化课堂活动,活化学生心理及活化学生的参与意识。饶严彬(2003)撰文归纳了英语口语教学中僵化现象的类型并提出一些防止僵化现象的策略,如优化口语教学环境,提高口语教材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兴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加强学生普通话的训练力度。是文涛(2004)根据石化现象的原因,重点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英语石化现象的特征,如高职生自身的语言系统有缺陷,非真实的目的语材料及应试模式的影响,并尝试性地提出口语教学中防止石化的对策。陈继良和谭竹修(2006)撰文从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培训转移、情感和认知反馈方面分析了英语口语教学中介语石化原因,并阐述了研究中介语石化现象对促进英语口语教学的一些启示,比如树立正确的口语教学目标,加强口语学习策略训练和加强对语言输出的监控。国内外的很多学者都对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但是有几点仍显不足。首先,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理论性很强,经验性不够,难免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几乎没有学者进行过大规模的、正规的、具有一定周期的实证研究,如运用观察、测试和问卷调查等来分析僵化现象。这种缺乏经验性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难以真正揭示问题的本质。僵化现象是英语口语教学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只有通过观察、测试和问卷调查等实证形式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其次,由于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限制,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僵化现象形成原因的理论探讨上,而对僵化现象的产生原因没有做出明确的分析。最后,因为国内外研究者对僵化现象的产生原因研究不够到位或者不够深入,他们很难提出具体的化解英语口语教学中僵化现象的对应措施,即使提出一些建议,也缺乏针对性,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笔者在这两年的兼职英语教学中,深深地感到在英语口语的教学中,高职高专生的口语中存在着大量僵化错误。而这些僵化错误又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这些学生对目的语掌握的熟练度的进一步提高,甚至严重地影响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如何减少或尽量避免僵化现象的产生是英语口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本文过口语测试、观察问卷和调查方法对英语口语教学中产生僵化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在这些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旨在探索能防止、打破英语口语僵化的有效方法,使二语学习者最终能接近或达到目标语水平从而避免或尽量减少僵化现象的产生,力求在口语教学中,从根本上减少僵化错误的数量,降低僵化错误的程度,打破中介语僵化的局面,最终提高学习者的口语交际能力。 该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总体地介绍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僵化现象的研究背景,并解释了减少或尽量避免僵化现象的产生对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有关僵化现象的文献综述,分别介绍了中介语和僵化现象的基本概念以及与僵化现象相关的术语的区分和僵化现象的分类,归纳了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对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的研究;第三部分分别介绍了该研究的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案;第四部分通过实证研究分别从语音、词汇和语用层面并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来分析了受试者的口语僵化的产生原因;第五部分提出了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减少英语学习者僵化现象产生的对应策略,如促进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供正确的反馈,减少母语干涉的可能性及其增强学习者避免犯僵化错误的意识。第六部分是总结,并指出以后可以对有关于英语口语教学中僵化现象的产生的原因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其他文献
从20世纪90年代起,关于翻译显化相应的研究也不断涌现,然而目前关于显化的研究多数局限于文学体裁,在财经新闻方面很少有所涉猎。本文基于Klaudy和Pápai对于显化分类的理论基础
读一篇英文新闻文章,读几句话大家就可以辨别它是由中国记者还是以英语为母语的记者写出的,即使文中没有任何的语法及句法错误。人们是怎么分辨其中的差别的?中国以英文写作的记
约翰·邓恩(1572-1631)作为玄学派诗歌的开拓者,被认为是文学界具有影响但同时也是很有争议的诗人。尽管每个诗人的名声都会有起有伏,但是没有人像邓恩一样遭受如此多的非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成为公司与公众交流的重要文件。公司发布英文版的社会责任报告已经成为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和促
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学家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普遍认可,研究者的研究重心也从教师转向了学习者自身。在众多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的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