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两种术后镇痛方法对肺癌患者应激反应和细胞免疫的影响以及皮质醇与镇痛及免疫指标的相关性。旨在进一步探索应激、镇痛与免疫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寻求对免疫功能影响小的适用于肺癌患者的术后镇痛方法。方法选择ASAⅠ~Ⅱ级非小细胞肺癌行肺癌根治性手术患者31例。两组麻醉方法及麻醉用药相同。术后按不同镇痛方法随机分为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组(PCEA)(E组,n=15)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组(PCIA)(I组,n=16)。镇痛方案为E组硬膜外持续泵入0.125%布比卡因,内含芬太尼2.4 ug/ml、咪唑安定0.05 mg/ml。持续剂量4ml,PCA 1ml,锁定时间20分钟;I组静脉持续泵入含芬太尼20ug/ml、咪唑安定0.1mg/ml、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0.04mg/ml的混合液,持续剂量2ml、PCA 1ml、锁定时间20分钟。分别于麻醉前(T1)、术后2小时(T2)、术后第1天(T3)、第3天(T4)、第5天(T5)、第7天(T6)抽取两组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检测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NK细胞、CIK、细胞因子(I FN-γ、TNF-a、IL-2、IL-4、IL-5、IL-10)及皮质醇。同时由专人于术后在安静、运动或咳嗽状态下用视觉模拟评分和RSS镇静评分观察各组镇痛、镇静效果及镇痛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年龄、身高、体重、ASA分级、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均无明显差异。E组和I组都能产生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VAS评分两组在安静、咳嗽或运动状态下差异无显著性,RSS镇静评分I组高于E组(P<0.05)。T细胞亚群CD3+、CD4+、CD8+ E组于术后2小时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1天开始恢复,到第3天恢复到术前;I组CD3+于术后2小时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第1天开始出现恢复趋势,CD4+于术后第7天增加明显(P<0.05),组间差异无显著性。NK细胞E组术后2小时较术前有所增加(P<0.05);I组术后第1天有所下降,术后第3天开始恢复,术后第5天再次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IK细胞E组术后第3天较术前明显上升(P<0.05);I组术后第1天减少(P<0.05),术后3天渐恢复;两组间CIK于术后1天、3天、7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促炎性细胞因子TNF-a两组术后2小时均较术前明显增加,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均于术后2小时明显升高。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两组均于术后2小时明显下降,以I组下降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Th2型细胞因子IL-5两组于术后2小时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5天I组比E组上升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IL-4两组均无明显变化。皮质醇两组患者术后2小时均明显升高,术后1天开始下降,E组与I组术后2小时差异有显著性;皮质醇与CD3+、CD4+呈负相关。结论1.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较静脉自控镇痛更能减轻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所引起的过度应激反应与免疫功能的抑制;2.皮质醇作为应激反应的敏感指标,在应激反应中与T细胞亚群中的CD3+、CD4+分子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从一个角度反映出了应激反应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网络的密切关系。3.硬膜外自控镇痛比静脉自控镇痛对肺癌根治术患者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术后镇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