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氏原羚(Procapraprzewalskii)是中国特有的濒危物种,开展该物种的保护遗传学研究是实施普氏原羚拯救工程的基础工作。本文应用微卫星标记来研究普氏原羚遗传多样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一、不同普氏原羚粪便保存方法比较:通过将普氏原羚的粪便在野外分别采取60℃干燥后低温保存,75﹪乙醇保存,100﹪乙醇保存,直接低温(保温箱中加生物冰袋)保存。结果表明,短期内都均可得到高质量的DNA,而用100﹪乙醇保存粪便DNA的时间更为长久。同时,建立了一种从粪便中有效提取DNA的方法。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操作简单、非损伤等特点,解决了珍稀濒危物种难于取样,无法进行大规模研究的难题。探讨了一种既能使野外采集的粪便样品DNA保存完好,又方便带回实验室用于分子水平研究的粪便保存方法。
二、普氏原羚哈尔盖亚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牛、羊的40对微卫星引物在哈尔盖地区43个粪便样品中扩增,筛选出12对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引物对哈尔盖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12对微卫星引物在43只普氏原羚基因组DNA中共检测到94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介于9.3858~4.3867。说明微卫星两侧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而核心序列具有高度多态性,是适合于在物种间相互扩增的。筛选到的12对微卫星位点在普氏原羚DNA基因组中的多态信息含量值介于0.8841~0.8026之间,说明检测的位点均为高度多态性。12对微卫星位点的平均观察基因杂合度为0.8483,从核基因角度揭示该研究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三、普氏原羚主要亚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最后以采集于青海湖的天峻、鸟岛、哈尔盖、青海湖火车站、元者和湖东的6个普氏原羚亚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12对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天峻、鸟岛相对与其他种群分化时间较长,遗传距离最小为哈尔盖种群和元者种群。在聚类分析中,元者种群与湖东种群以很小的遗传距离首先被聚为一类,然后是青海湖火车站种群与哈尔盖种群被聚为一类,天峻种群和鸟岛种群自成一类。普氏原羚总遗传变异的4.98﹪来源于种群之间的遗传变异,95.02﹪属于种群内的遗传变异。普氏原羚种群的Nm=4.7736>1,说明有较高的基因流。种群两两之间湖东和元者种群间有丰富的基因流,天峻和鸟岛之间的基因流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