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福建地区大气污染物指标、肺部组织微生物组学与原发性肺癌的关联。[方法]1.运用空间分析方法,结合GIS、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等技术,探索福建省肺癌死亡的时间分布模式、大气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2.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对福建省大气污染状况与肺癌发生之间关联性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从不同人群的大气污染暴露水平探究其与肺癌发生的关联,进一步评估大气污染与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3.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肺癌及癌旁肺组织标本中的16S r RNA V3-V4区进行测序分析,深入探讨肺癌患者肺部菌群分布特征及其群落多样性,识别与临床指标、地域特征相关的菌群。[结果]1.福建省肺癌死亡空间分布存在聚集性:热点地区为以古田县、屏南县、周宁县为主的宁德市,以东山县、平和县、云霄县、漳浦县、诏安县为主的漳州市和南平部分地区;冷点地区为福州和莆田市的大部分地区。2.福建省大气污染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年均SO2浓度呈现出由东至西污染增强的趋势,年均NO2浓度则以福建省两个较发达地区福州、厦门呈现出污染较高的趋势,年均PM10浓度越往东北越低,年均CO浓度则呈现相反趋势,越往西南浓度越低,年均O3及年均PM2.5浓度则出现东部较高、西部较低的特点。3.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构建结果显示福建省肺癌标化死亡率与大气污染状况之间的关联性无统计学意义。4.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揭示:总人群中,肺癌的危险因素有吸烟、烹调油烟、被动吸烟、肺部疾病史、肺癌家族史、O3、PM10、PM2.5;保护因素有水果摄入、锻炼。吸烟人群中,肺癌危险因素有肺部疾病史、肺癌家族史、PM10、PM2.5;保护因素有水果摄入、锻炼。非吸烟人群中,肺癌的危险因素有烹调油烟、肺部疾病史、肺癌家族史、PM10、PM2.5、O3;保护因素有水果摄入、锻炼、饮茶。5.大气污染物浓度暴露水平与肺癌关联的分析结果显示:总人群中,NO2浓度0.019-0.029(mg/m3)时发生肺癌的风险是浓度为<0.019(mg/m3)时发生肺癌风险的1.356倍(95%CI:1.028-1.788);PM10浓度在0.051-0.057(mg/m3)时发生肺癌的风险是浓度在<0.051(mg/m3)时发生肺癌的风险的2.450倍(95%CI:1.728-3.474),浓度在0.057-0.064(mg/m3)时发生肺癌风险的OR为1.637(95%CI:1.178-2.276);PM2.5是人群发生肺癌的危险因素:0.020-0.027(mg/m3)浓度时,OR=33.658(95%CI:15.450-73.325),0.027-0.035(mg/m3)浓度时,OR=5.059(95%CI:2.390-10.712;O3也是人群发生肺癌的危险因素:0.065-0.083(mg/m3)浓度时,OR=17.746(95%CI:4.322-72.862),>0.083(mg/m3)浓度时,OR=50.896(95%CI:11.069-234.032。吸烟人群和非吸烟人群中,PM10和PM2.5均为发生肺癌的危险因素,而且PM2.5对非吸烟人群的影响比对吸烟人群的影响更大(OR值分别为61.431(95%CI:18.041-209.181)、11.814(95%CI:3.622-38.540)和24.545(95%CI:8.112-74.265)、2.630(95%CI:0.910-7.595)。未观察到SO2与肺癌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6.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菌群结构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菌群丰度的变化,肺癌肿瘤局部微环境的菌群丰度明显降低。但具体菌种,在门的水平,肺癌患者癌组织的变形杆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较癌旁组织明显升高;在属的水平,肺癌患者癌组织的不动杆菌属及伊丽莎白菌属含量高于癌旁组织。7.不同地域来源的肺癌标本其组间细菌群落结构未见明显差异,但对样本划分有重要影响的物种,不同地域的分布不同。[结论]1.福建省肺癌死亡存在空间聚集性。2.大气污染物暴露与总体人群、吸烟人群及非吸烟人群的肺癌发病风险均有关联。3.肺癌患者的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菌群结构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