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主要发育长7和长9两套烃源岩,长7烃源岩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的主力烃源岩,但由于延长组深层勘探程度低、资料积累少,长9泥页岩一直被认为是非主力烃源岩而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的研究和勘探实践发现,长9黑色页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油源对比也证实长9烃源岩是长8—长10油层组的重要油源岩之一。目前,对长9黑色页岩的分布、有机质富集机理和发育模式仍不清楚。本论文综合采用有机地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主要发育长7和长9两套烃源岩,长7烃源岩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的主力烃源岩,但由于延长组深层勘探程度低、资料积累少,长9泥页岩一直被认为是非主力烃源岩而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的研究和勘探实践发现,长9黑色页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油源对比也证实长9烃源岩是长8—长10油层组的重要油源岩之一。目前,对长9黑色页岩的分布、有机质富集机理和发育模式仍不清楚。本论文综合采用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等技术手段,研究了长9黑色页岩分布和有机地化特征、沉积时期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明确了长9烃源岩有机质富集机理,最终建立了长9烃源岩的发育模式。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长9油层组分布有黑色页岩与灰色泥岩两类烃源岩,其中黑色页岩是很好—极好的烃源岩,而长9灰色泥岩是中等—好的烃源岩;长9黑色页岩和灰色泥岩有机质类型分别以Ⅰ—Ⅱ1型和Ⅱ2—Ⅲ型为主;Ro、Tmax及生物标志物成熟度参数综合分析表明,长9泥页岩主要处于生油早期至生油高峰。长9油层组自下而上分布有长9~2和长9~1两套泥页岩,其中长9~2黑色页岩仅发育在英旺—洛川地区附近,厚度在8~12m之间;而长9~1黑色页岩存在两个沉积中心,一个是位于陕北斜坡中部的高桥地区,厚度主要分布在12~20m之间;另一个位于洛川的东部地区,最大厚度约10m。沉积于三角洲的长9~2和长9~1下部烃源岩样品显微组分以富氢镜质体和沥青质体为主,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沉积于三角洲的长9~1上部烃源岩样品显微组分以壳质组或者富氢镜质体为主,以高等植物贡献为主;而沉积于半深湖的长9~1上部烃源岩样品显微组分以层状藻类体和矿物沥青基质为主,主要来源于以藻类为主的低等水生生物。这也与生物标志物组成的分析结果相吻合。在长9样品中检测并鉴定了四类重排藿烷化合物,分别为18α(H)-新藿烷(Ts和C29Ts)、17α(H)-重排藿烷(C29~C35D)、早洗脱重排藿烷(C30E)以及21-甲基-28-降藿烷(C29Nsp)。四类重排藿烷的发育与热成熟度、生物来源无明显相关性。而浅水区高等植物生源为主的长9样品中,偏氧化的沉积环境有利于重排藿烷的富集。根据Zr/Sc与Th/Sc和10Al2O3-200Ti O2-Zr三角图,长9泥页岩未受到明显沉积再循环的影响。长9泥页岩的物源以石英二长岩为主,混有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中等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化学风化指数(CIW)和斜长石蚀变指数(PIA)均表明长9泥页岩的母岩经历了中等强度的化学风化作用,这也与Rb/Sr值、Al2O3/Ti O2值、A-CN-K三角图和AK-C-N三角图分析结果相吻合。Sr/Cu、Rb/Sr、C值和Si O2与Al2O3+K2O+Na2O图版均表明,长9泥页岩沉积时期气候以半湿润为主,这也与物源区遭受了中等化学风化作用相契合。长9沉积时期陆源碎屑输入中等—高,半深湖区比三角洲区具有更适中的陆源碎屑输入,黑色页岩比灰色泥岩具有更适中的陆源碎屑输入。生物标志物组成、显微组分组成和元素地球化学证据都表明:盆地中部(如丹81井区)的长9~2和长9~1下部、盆地西部边缘(如胡152井区)的长9~1上部和盆地东南部边缘(如仕望河剖面)的长9泥页岩沉积于偏氧化的淡水浅水环境,古生产力低。盆地中部(如丹81井和丹49井区)的长9~1上部黑色页岩沉积于半深湖次氧化—间歇性缺氧的淡水环境,古生产力中等。半深湖区富有机质黑色页岩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次氧化—间歇性缺氧的环境,而三角洲区黑色页岩有机质的富集主要受控于陆源有机质的输入。
其他文献
页岩气资源是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是典型海相页岩气的有利新区,并已经进行勘探开发工作。前人从断裂、裂缝等方面对封闭性进行了很多研究,本论文选择研究的重点是富有机质页岩的生储特征和对其封闭性的影响,进而寻找页岩气勘探局部有利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除显微组分不同、演化不同外,五峰—龙马溪组和下马岭组两套页岩的沉积环境相似,因此我们提出可以利用低成熟度的下马岭组页岩进行热模
歧口凹陷歧南和歧北斜坡不同部位构造活动强度差异大、沉积相变快,油气输导体系类型多样,长期以来,围绕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及其控油气差异成藏模式的研究相对薄弱。本论文以油气输导体系评价及油气来源与运移成藏过程研究为核心,综合应用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及盆地模拟方法,明确了斜坡区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展布与油气运移特征,揭示了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控藏效应与成藏模式。歧南和歧北斜坡纵向上以Es1z为界可以划分为深
苯基多环芳烃和萘并呋喃化合物是石油和沉积有机质中两类重要的多环芳烃化合物,但关于这些化合物的鉴定、分布特征、成因及地球化学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本论文选取准噶尔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煤、福山凹陷烃源岩和原油,对样品中的苯基多环芳烃及萘并呋喃化合物进行了准确地鉴定,分析了样品中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结合量子化学计算的热稳定性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成熟度指标,并成功应用于福山凹陷烃源岩和原油的成熟度评价。通过标
胜北洼陷侏罗系七克台组二段是吐哈盆地陆相致密油的重要勘探目标。沉积环境及其发育的岩性较为复杂,且不同岩性储层的纵横向分布非均质性极强。其中复杂岩性的混合沉积环境及分布特征、不同类型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及致密化机理是亟待解决的难点。本文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岩心、钻测井资料、地震数据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七克台组二段岩石类型进行划分,分析不同类型岩石的沉积环境、成因及纵横向发育特征,研究不同岩性储层的微观孔
浅水三角洲前缘储层是一种油气聚集的重要储层类型,融合井-震数据进行准确、全面的构型表征是大井距浅水三角洲前缘油气储层高效开发的重要地质基础,但目前对油气藏储层不同测量尺度的井-震数据间相互融合的基础及融合方法研究尚存在不足。本文以渤中28-2南明下段浅水三角洲前缘储层为实例研究区,以目标沉积旋回的测井和地震响应数据为融合基础数据,构建长短时记忆网络作为井-震融合模型,输出能够有效指示构型单元空间分
板内构造是指发育在大陆内部岩石圈表层、远离活动板块边界的变形带,其作为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关注。但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和地球物理等领域,对板内构造的变形研究薄弱,这限制了对板内变形特征的认识以及其演化过程的了解。从应用角度来看,板内变形多发育在盆地中,板内变形特征认识的不全面,也会给盆地综合分析带来困难。为明确板内变形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本文选取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潜力大、领域广,但与浅层相比,深层储层强压实、多类型、非常规、控制因素复杂,天然裂缝往往对深埋储层物性的改善至关重要。然而,并非所有的天然裂缝都能成为流体通道,被胶结物完全充填的裂缝只会成为油气疏导的屏障。因此,需要深入探索构造应变与流体活动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产生的储层效应,加强构造成岩作用研究。库车前陆冲断带天然裂缝系统受高温压环境、构造演化及其制约下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多重
近年来的勘探实践证实中国湖相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含油性准确评价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精细刻画是查明页岩油资源量和优选有利勘探目标的关键,但湖相页岩强非均质性、缺乏表征含油量的准确参数等制约了相关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结合轻烃校正和烃类组分化学动力学分解重构对苏北盆地海安凹陷阜宁组二段页岩含油性进行准确表征,在高频层序格架下探讨了阜二段岩相、地球化学、储层和含油性等的非均质性分布特征,提出含油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致密砂岩气藏埋深大,埋藏速率快,同时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因此导致研究区致密砂岩气的富集规律复杂,富集影响因素及成藏机制依旧不明确,制约了西湖凹陷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与开发。本论文阐明了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深层致密砂岩气藏的基本特征,包括天然气地化特征,揭示其成因及来源;分析烃源岩地化特征,探讨其生气潜力;分析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以及孔隙结构特征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
始新统流沙港组流二段陆相富有机质页岩(油页岩)、泥岩以及页岩是中国南海北部湾盆地最重要的烃源岩层系。北部湾盆地的油气主要来源于这套烃源岩,然而,对该套烃源岩的形成环境、烃源岩中有机质的富集机理及烃源岩发育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文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和孢粉地质学等原理和研究方法,在烃源岩分布规律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北部湾盆地流二段烃源岩沉积时期的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