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以及苏联解体为标志的冷战的结束,使得美俄两国的国家安全态势发生结构性变化。美苏自二战后在军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领域长达四十余年对抗的结束使得美国失去了与之相匹敌的战略竞争敌手,那么在核力量方面双方还势均力敌吗?两国之间是否还存在“相互确保摧毁”?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并深深影响大国关系的问题,其中冷战后两国间是否存在核威慑,还要综合考虑双边关系及国际政治环境等问题。2002年5月2日,两国签署《莫斯科条约》,建立新型战略框架关系;5月28日,北约19个成员国和俄罗斯在罗马签订《罗马宣言》,将俄与北约的19+1机制正式更名为“20国机制”,6月,俄正式成为八国集团正式成员。但两国之间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2001年12月,美单方面退出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1995年9月28日,北约开始东扩。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美俄关系有缓和但仍是以竞争为主,核威慑依然存在,两国存在“相互确保摧毁”的现实可能性,这就需要再从两国目前核力量中探讨是否还存在“相互确保摧毁”的核态势。
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美俄两国依然拥有庞大的核武库,核战略依然是双方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存在于冷战前的美苏之间的“相互确保摧毁”态势在冷战后的今天美俄之间是否存在是一个值得研究问题,也正是本篇尝试探讨的课题。
本篇第一章首先就“相互确保摧毁理论”进行了阐述。
第二章分析了冷战时期美苏的核战略以及二者之间“相互确保摧毁”核态势的存在。
第三章从导弹防御系统、“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预警系统三个方面对美俄核力量以及冷战后美俄核战略进行了介绍。
第四章就美国和俄罗斯的核力量从核弹头、“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两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和比较。
第五章通过对美俄核力量的分析和比较探讨冷战后美俄之间是否还存在“相互确保摧毁”的核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