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关注中国大陆卫生服务公平问题,构建卫生服务公平评价框架。利用集中指数测量收入相关的中国大陆卫生服务公平现状,分析社会经济因素与卫生服务关系,寻找卫生政策干预重点,并对2009年新医改卫生服务公平改善作用进行干预效果评价,为后续政策改进提供理论与实证证据支撑。
【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综合相关公平理论,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卫生政策要求,构建卫生服务公平评价框架。选取卫生资源配置、卫生服务利用两个维度6个指标(医疗卫生机构数、医院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医疗机构床位数、门诊诊疗服务人次、住院手术服务人次),通过集中指数法对我国31个省份收入相关的卫生服务公平现状进行测量。利用中国31个省份卫生资源配置与卫生服务利用的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与社会经济因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数量、老龄人口占比、文盲率、农业人口占比)之间关联关系。并对2002年至2018年卫生资源配置指标、卫生服务利用相关指标的集中指数值进行间断时间序列分析,评价2009年新医改的卫生服务公平改善作用的政策干预效果。
【结果】
1.2018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床位配置基本公平(CI机构=-0.0039,CI床位=-0.0145),医院配置倾向于经济欠发达省份(CI医院=-0.0406),卫生技术人员资源配置更倾向于经济发达省份(CI医院=-0.0406)。2018年东部卫生服务总体利用量高于中部、西部地区,门诊服务人次数与住院服务手术人次数均呈现经济发达省份卫生服务总体利用量更高的态势(CI门诊=0.1663,CI住院=0.0998)。
2.2002年至2018年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数量与卫生资源配置、卫生服务利用之间均存在正向显著相关;农村人口占比与医院(β=-11.348,P<0.01)、卫生技术人员(β=-3016.196,P<0.01)、医疗机构床位(β=-3998.654,P<0.01)、配置之间存在负向显著相关;文盲率与医疗卫生机构配置之间存在正向显著相关(β=92.871,P<0.05);老龄化人口占比与卫生资源配置、卫生服务利用量情况之间均无显著相关。
3.2002年至2018年间,新医改对医疗卫生机构(β3=-0.0064,P<0.01)、医院(β3=-0.0077,P<0.01)、卫生技术人员(β3=-0.0036,P<0.01)趋势改变作用显著,对医院(β2=-0.0184,P<0.01)、卫生技术人员(β2=-0.0161,P<0.01)、医疗机构床位(β2=-0.0266,P<0.01)瞬间水平改变作用显著。
4.2002年至2018年间,新医改对门诊诊疗人次(β2=-0.0232,β3=-0.0101,均P<0.01)、住院手术服务人次(β2=-0.0207,β3=0.0053,均P<0.05)瞬间水平和趋势改变作用显著。
【结论】
1.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省份人群之间的卫生服务公平总体良好,基本处于省级均衡状态,资源配置总量倾向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群;健康不平等主要存在于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卫生服务利用(门诊、住院)方面,提示卫生人才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应在不同的区域提供尽量均等化的优质医疗服务。
2.卫生服务公平评价框架要求平衡经济因素在卫生资源配置、卫生服务利用中的作用,而目前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应当予以平衡;目前中国老龄化趋势、教育水平并未对卫生资源配置结果产生特别影响,而由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农业人口对卫生资源配置和卫生服务利用产生负向相关仍旧存在。
3.新医改对由经济因素导致的健康不公平总体改善作用显著,政策的瞬时效应和长期效应良好,应继续强化政府在卫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平衡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资源总量,提高卫生服务效率。
【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综合相关公平理论,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卫生政策要求,构建卫生服务公平评价框架。选取卫生资源配置、卫生服务利用两个维度6个指标(医疗卫生机构数、医院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医疗机构床位数、门诊诊疗服务人次、住院手术服务人次),通过集中指数法对我国31个省份收入相关的卫生服务公平现状进行测量。利用中国31个省份卫生资源配置与卫生服务利用的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与社会经济因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数量、老龄人口占比、文盲率、农业人口占比)之间关联关系。并对2002年至2018年卫生资源配置指标、卫生服务利用相关指标的集中指数值进行间断时间序列分析,评价2009年新医改的卫生服务公平改善作用的政策干预效果。
【结果】
1.2018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床位配置基本公平(CI机构=-0.0039,CI床位=-0.0145),医院配置倾向于经济欠发达省份(CI医院=-0.0406),卫生技术人员资源配置更倾向于经济发达省份(CI医院=-0.0406)。2018年东部卫生服务总体利用量高于中部、西部地区,门诊服务人次数与住院服务手术人次数均呈现经济发达省份卫生服务总体利用量更高的态势(CI门诊=0.1663,CI住院=0.0998)。
2.2002年至2018年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数量与卫生资源配置、卫生服务利用之间均存在正向显著相关;农村人口占比与医院(β=-11.348,P<0.01)、卫生技术人员(β=-3016.196,P<0.01)、医疗机构床位(β=-3998.654,P<0.01)、配置之间存在负向显著相关;文盲率与医疗卫生机构配置之间存在正向显著相关(β=92.871,P<0.05);老龄化人口占比与卫生资源配置、卫生服务利用量情况之间均无显著相关。
3.2002年至2018年间,新医改对医疗卫生机构(β3=-0.0064,P<0.01)、医院(β3=-0.0077,P<0.01)、卫生技术人员(β3=-0.0036,P<0.01)趋势改变作用显著,对医院(β2=-0.0184,P<0.01)、卫生技术人员(β2=-0.0161,P<0.01)、医疗机构床位(β2=-0.0266,P<0.01)瞬间水平改变作用显著。
4.2002年至2018年间,新医改对门诊诊疗人次(β2=-0.0232,β3=-0.0101,均P<0.01)、住院手术服务人次(β2=-0.0207,β3=0.0053,均P<0.05)瞬间水平和趋势改变作用显著。
【结论】
1.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省份人群之间的卫生服务公平总体良好,基本处于省级均衡状态,资源配置总量倾向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群;健康不平等主要存在于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卫生服务利用(门诊、住院)方面,提示卫生人才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应在不同的区域提供尽量均等化的优质医疗服务。
2.卫生服务公平评价框架要求平衡经济因素在卫生资源配置、卫生服务利用中的作用,而目前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应当予以平衡;目前中国老龄化趋势、教育水平并未对卫生资源配置结果产生特别影响,而由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农业人口对卫生资源配置和卫生服务利用产生负向相关仍旧存在。
3.新医改对由经济因素导致的健康不公平总体改善作用显著,政策的瞬时效应和长期效应良好,应继续强化政府在卫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平衡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资源总量,提高卫生服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