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免疫器官,最大的淋巴器官,脾脏相关的手术在外科手术中占有一定比重。与脾脏相关的疾病主要包括某些造血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充血性脾大、脾占位性疾病、脾损伤及脾动脉瘤、脾梗死等。脾切除术近年来无论是作为单独治疗亦或是辅助治疗方法均较过去更为常见,是治疗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脾占位性病变、脾损伤、脾畸形等疾病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腹腔镜脾切除术因其切口小美观、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医生与患者的青睐。然而,部分学者与临床工作者认为腹腔镜技术较难在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其一,腹腔镜脾切除术对手术器械及手术医生的临床技能均有较高要求,所以腹腔镜脾切对于占医疗系统绝大多数的基层医院较难开展;第二,对于某些相对较复杂的手术如肝硬化脾亢所致的巨脾或因既往手术史导致腹腔黏连严重等情况时不如开腹脾切除灵活,易出现中转开腹等情况[1][2];第三,在面对部分外伤所致的脾破裂大出血时,腹腔镜由于腹腔内出血较多,手术视野暴露困难、出血后难以控制等,难以在最短时间内切除脾脏达到止血目的[3]。第四,相较于传统开腹脾切除术,腹腔镜脾切除需使用到的切割吻合器等器材费用较高,且多数地区暂未列入医保范围,故而对于一些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仍是较大的负担。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同期因脾功能亢进、脾肿瘤、脾损伤等原因行腹腔镜脾脏切除术或开腹脾切除术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比较腹腔镜脾脏切除术与开腹脾脏切除术的优点及不足,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虹口院区及松江院区肝胆胰外科及胃肠外科2014年6月至2019年2月脾脏切除患者,入选标准为年龄25至60岁,无特殊合并症(如骨折、其他脏器损伤、心脏病等)。分别分为开腹手术组及腹腔镜手术组,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前及术后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各项费用,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经济支出方面的差异。结果(1)肝硬化脾功能亢单纯脾切组共计29例,其中开腹组12例,腹腔镜组17例。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比较: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术后第五天肝功能(ALT)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凝血功能(PT)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术后第五天血小板变化无统计学差异。(2)肝硬化脾功能亢脾切断流组共计40例,其中开腹组30例,腹腔镜组10例。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比较:术前肝功能(ALT)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术后第五天腹腔镜组肝功能(ALT)改善优于开腹组;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凝血功能(PT)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术后第五天血小板变化无统计学差异。(3)脾破裂组共计51例,其中开腹组39例,腹腔镜组12例。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比较: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术后第五天肝功能(ALT)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凝血功能(PT)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术后第五天血小板变化无统计学差异。(4)脾肿瘤组共计30例,其中开腹组10例,腹腔镜组20例。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比较: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术后第五天肝功能(ALT)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凝血功能(PT)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术后第五天血小板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开腹脾切除术相比,腹腔镜脾切除术具有手术创口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而其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住院费用相对较高。在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凝血功能变化及术后血小板变化方面无明显差异。对于肝硬化脾亢行脾切断流术患者,腹腔镜组术后肝功能改善优于开腹组。对于传统的开腹脾切断流术而言,Child-Pugh评分C级的患者术前需积极改善肝功能至B级及以上才可手术,而腹腔镜脾切断流术对于Child-Pugh评分C级的患者术后肝功能改善具有明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