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遵循“以脑为中心”研究策略,采用数据驱动方法(g RAICAR)深入挖掘个体大脑静息态下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数据,基于个体脑影像特征将人群分类,再用不同“流派”的人格特质理论去验证、解释不同组别之间体现个体间变异的静息态脑活动特征,最终找出那些以大脑神经活动为基础,与人格特质量表编制者的主观经验独立且具有更强脑影像特征解释力的人格特质。方法:通过在社区张贴志愿者招募书收集被试,收集脑影像数据: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 Magnetom Trio 3T全身磁共振成像(MRI)系统,收集被试的全脑三维高分辨率T1加权像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数据;收集行为学指标: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16PF)、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NEO-FFI)收集被试不同维度的人格特质。经过对被试行为学指标及脑影像指标的质量控制,最终共收集到123名符合入组标准的被试。采用集合了AFNI、FSL与Freesurfer三大磁共振分析软件的“连接组计算系统”(Connectome Computation System,CCS)对脑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数据驱动”神经影像数据挖掘方法g RAICAR深入挖掘被试脑影像特征,依据个体间静息态脑功能网络变异情况将被试群体划分为不同组别,并提取出不同组别被试的静息态脑活动特征。用收集到的心理学变量(来自于三种人格特质理论的多维度人格特质)对所有组别进行验证和解释,将体现个体间变异的不同组别的静息态脑活动特征与心理学变量关联起来。结果:本次研究遵循“以脑为中心”的研究策略,基于被试脑影像特征对来自三种人格量表的24种人格特质展开其脑机制研究,综合初步结果以及对初步结果验证后的发现,18种人格特质(EPQ:神经质;NEO:外向性、神经质、宜人性、责任心;16pf:乐群性、稳定性、敢为性、实验性、自律性、聪慧性、恃强性、有恒性、敏感性、幻想性、忧虑性、独立性、紧张性)未发现与其显著相关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6种人格特质(EPQ:外倾性、精神质;NEO:开放性;16pf:世故性、兴奋性、怀疑性)对应的五种静息态脑功能网络的功能连接与人格特质得分(分组)情况显著相关:不同的人格特质得分(分组)对应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的功能连接强度有显著差异。其中,(1)开放性得分高的被试群体的大脑楔前叶—顶下小叶网络功能连接强度显著高于其余被试(t=-3.41,p<0.001);(2)典型外向的被试群体的大脑凸显网络功能连接强度显著高于其余被试(t=-2.02,p<0.05);(3)兴奋性得分高的被试群体和怀疑性得分低的被试群体的大脑感觉运动网络功能连接强度显著高于其余被试(t=-3.12,p<0.01;t=2.74,p<0.01);(4)世故性得分低、中间、世故性得分高三个被试群体的大脑左侧额—顶网络功能连接强度有显著差异,且世故性得分低的被试群体的大脑左侧额—顶网络功能连接强度最大,世故性得分高的被试群体的强度最小(F=3.48,p<0.05);(5)正常范围、倾向精神质、精神质明显三个被试群体的大脑默认网络功能连接强度有显著差异,且精神质明显的被试群体的大脑默认网络功能连接强度最大,正常范围的被试群体的强度最小(F=3.25,p<0.05)。结论:本次研究遵循“以脑为中心”的研究策略,基于个体脑影像活动特征的差异性,开展对24种人格特质的脑机制研究。最终发现,根据静息态脑网络(楔前叶—顶下小叶网络、凸显网络、左侧额—顶网络、感觉运动网络和默认网络)活动程度的大小,可以将具有与该网络密切相关的某种人格特质(开放性、典型外向、世故性、兴奋性、怀疑性和精神质)的个体从人群中区别开来,意味着这6种人格特质相对于其余18种人格特质,不仅以大脑神经活动为基础,与人格特质量表编制者主观经验独立,而且具有更强的脑影像活动特征解释力。这6种人格特质分别是:1、大五人格理论中开放性特质。依据大脑楔前叶—顶下小叶网络功能连接强度的高低,可以将开放性得分高的个体从人群当中区别开来;2、艾森克人格理论中外倾性特质。依据大脑凸显网络功能连接强度的高低,可以将典型外向的个体从人群当中区别开来;3、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中兴奋性和怀疑性人格因素。依据大脑感觉运动网络功能连接强度的高低,可以将兴奋性高分和怀疑性低分的个体从人群当中区别开来;4、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中世故性人格因素。在世故性得分低、中间、世故性得分高三个组别当中,个体大脑左侧额—顶网络功能连接强度呈现出高、中、低的分布;5、艾森克人格理论中精神质特质。在正常范围、倾向精神质、精神质明显三个组别当中,个体大脑默认网络的平均功能连接强度呈现出低、中、高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