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个体所要面临的学习、工作等各种压力日益加剧。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各种心理疾病的患病率逐年攀升。其中最常见的是睡眠障碍、轻度认知障碍、抑郁症、焦虑障碍四种心理疾患,其发病率之高、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和危害之大,是其它心理疾患所不能比的。中医药防治心理疾患的作用、特色与优势,从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到《儒门事亲》,再到现代一些散在的临床研究中,均有一定的体现。但是运用同一种或相近的临床研究思路,整合国内中医药界较为强大的研究团队,采用比较完善和成熟的数字化和结构化临床研究病历,对心理疾患同时采取多种治疗手段,进行比较规范化和规模化的集中研究,鉴于以上原因,“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心理疾患防治研究与示范项目:中国传统疗法对心理疾患的防治研究(课题编号:2009BA177809)得以实施。本课题分为四个子课题,并建立了一种基于个体化和形神一体化的心理疾患综合防治单元研究模式。运用临床心理学、流行病学、循证医学、量表学和信息学技术开展中医防治心理疾患的综合研究,采用文献挖掘、问卷调查、临床试验的方法,以睡眠障碍、轻度认知损害、抑郁症、焦虑障碍四个临床常见的心理疾患作为研究对象,以形神一体化和个体化诊疗模式为突破口,力图揭示中医情志、气质、人格、证候等对常见心理疾患作用的基本规律,总结提炼基于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的中医传统疗法新技术、新方法,为临床合理选择各种中医传统疗法、安全有效地应用相关诊疗技术提供科学支撑和理论依据。该论文基于子课题“中国传统疗法对失眠症的防治研究”,探讨失眠患者的人格特征。目的:通过研究心胆气虚型失眠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理状态、中医人格,探究心胆气虚型失眠症的人格基础,为丰富失眠症的心身同治奠定一定基础,为失眠症易患者及失眠患者实施包括心理干预、人格分析在内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具有价值的客观参考依据。方法: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的诊断标准,并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2-1997),同时排除具有焦虑或/和抑郁情绪(HAMA≥14分或/和HMMD>7分),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进行一般资料调查、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分、中医“五态人格测验”量表评分、Spiegel睡眠量表评分。筛选资料齐全、量表符合要求的病例共58例(实验组),利用中国常模组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两者的五态人格各人格维度得分差异性。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采集的资料进行均数、t检验等分析。结果:1.心胆气虚型失眠症患者在太阴维度得分高于正常人(P<0.05),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2.阴阳平和维度得分低于正常人(P<0.05),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3.太阳、少阳、少阴三个维度得分无明显差异(P>0.05)。4. Spiegel各因子组的五态人格特征中,夜间易醒型样本的少阴维度得分高于常模组得分(P<0.05),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其余均与总维度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