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条件下自我损耗对失信行为的影响:基于自我损耗过程模型的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2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整个社会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的关键期,诚信危机初显,其中大学生群体的诚信行为具有极强的“现实性”特点。立足于心理学视角,诸多学者认为失信行为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个体的人格特质、自我控制能力、利己主义、诚信认知水平等均构成了影响诚信水平的内部因素,而社会风气、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则是重要的外部因素。以往研究表明,失信行为是自我损耗后效的表现之一。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程度越高,更容易产生趋近动机,使个体更倾向于服务自身利益,做出利己行为,这表明自我损耗并不会减少自我控制的资源或能力,而是通过策略的转变起作用的,比如动机和注意力的转变。基于以往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以自我损耗过程模型(the Process Model of Ego-depletion)为理论据点,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对自我损耗和失信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深入探讨。该模型从动机和注意力转变的角度出发,为揭示自我损耗对个体失信行为的影响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自我控制量表、自我调节疲劳量表和诚信量表对河北省某高校406名大学生施测,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验证自我调节疲劳(慢性自我损耗)和诚信之间的关系,其中自我控制起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自我调节疲劳和个体的诚信水平呈显著负相关;(2)自我控制在自我调节疲劳对诚信的影响之间起调节作用。
  研究二采用2(自我损耗:高,低)×2(奖励情境:金钱,便利)组间实验设计,将失信行为作为因变量,以每个被试的总准确率与反应时为指标。采用习惯改变范式作为自我损耗条件的操作任务,探究不同任务情境下自我损耗程度对个体失信行为的影响机制。处于高自我损耗状态的个体在金钱奖励情境中(猜测任务)更容易做出失信行为,与低自我损耗状态下的个体相比,表现为更多的失信行为。而在相对便利情境下(计算任务)则没有这种差异。
  研究三采用2(自我损耗:高,低)×2(奖励易得性:容易,困难)两因素组间实验设计,因变量为失信行为,统计指标为虚报上交成绩的程度。同样采用习惯改变范式作为自我损耗条件的操作任务,探究自我损耗程度和奖励易得性是如何影响个体失信行为的。实验结果如下:高自我损耗状态下的个体在物质奖励易得条件下表现为谎报更好的测验成绩,出现更多不诚信行为。但在物质奖励难得的条件下,不同损耗条件下的个体则不存在这种差异。
  本研究发现,第一,自我损耗程度属于有效的信任判断线索,高自我损耗程度的个体更容易出现不诚信行为,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属于调节变量;第二,根据自我损耗过程模型,高自我损耗状态下的个体动机将自我控制转向自我满足,更关注于外部奖励,因此在物质(金钱)奖励情境下更容易做出失信行为,而在便利奖励情境下则不存在这种现象。同样,处于高自我损耗状态下的个体在奖励易得条件下更容易做出失信行为,而在奖励难得条件下则没有这种差异;第三,研究结果支持了PMED的观点,即自我损耗对行为的预测是因为动机和注意力的转变而起作用的,当个体意识到付出的努力成本高于完成任务带来的回报时,就会停止相应努力,因此奖赏和自我控制线索的存在对预测行为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跨期决策是指人们对不同时间点上的结果进行权衡和选择。近年来,情绪对跨期决策的影响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青睐,但大多还只是停留在揭示现象的阶段,较少有研究直接验证其中的影响机制。已有的相关理论解释也只是强调从情绪的某个或某些评价侧面,通过行为结果拟合的方式检验情绪对跨期决策的影响。本文尝试聚焦于跨期决策的权衡理论,利用“直观模拟天平”任务对跨期决策直接进行过程检验,以验证情绪与跨期决策之间是否存在基于权衡
学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提出后,新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小”且“新”的特点,阻碍了新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体来说,新创企业由于规模小,获取资源困难,而新进入行业的身份,使其声誉缺失,进一步增加资源获取的难度,从而阻碍了新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据有关数据显示,有52.7%的新创企业在成立4年后就纷纷退出市场。有研究者发现社会资本是克服资源约束性问题的决定性因素。现有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大
学位
人生活在环境中,环境对人的影响发生在每时每刻。环境的物理秩序性是人类对周围环境事物有序性的整体感知。通常认为,当构成环境中的各客观事物及各元素间联系规律,或是该系统呈现稳定状态时,该环境是有序的;相反,当各事物各因素之间联系混乱、无规律时,则是无序的。已有研究表明,环境呈现混乱无序时会使个体控制感降低,削弱自我控制能力,个体会变得更加冲动不理性、具有更宽松的道德判断标准,做出更多的不道德的、破坏社
文化心理病理学研究发现,中国人更倾向于通过躯体症状表达心理问题,这种对心理疾病不同症状的强调反映了中国人对同一疾病不同症状的卷入程度存在差异。症状卷入是各类精神和心理疾病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指的是患者亲友或其他照料者(伴侣、朋友、同学等)为缓解患者的痛苦改变自身行为以适应患者症状的现象(Calvocoressi et al.,1995;Lebowitz et al.,2016)。在抑郁症中,患者
学位
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合作都被认为是可以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重要途径。由于其在人际交互行为中的重要性,合作行为的发生与维持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作为核心的个体差异变量,人格特质一直是解释合作行为形成的经典个体因素。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在基于个体主义文化背景的大五人格模型(内省人格)框架下进行的。随着人格理论的发展变化,文化因素在人格建构中的作用近年来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和认可。基于人格理论与实践的
学位
社会资本是个体在自身建构的社会网络关系中感知到的可获取和利用的资源,根据来源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粘结型社会资本和桥接型社会资本。随着社交网站的迅速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个体在线上进行人际互动和交往,从而促进其线上社会资本的建构。线上社会资本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它能为个体提供了多样化信息,有利于开拓其眼界和视野,提高社会技能;另一方面,它能为个体提供情感性的支持及能在个体应对消极压力事
人际信任是指个人或群体对另一个人或群体的语言、承诺、口头或口头陈述的期望,也就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所持有的期望,其言行承诺都是可以依赖的。人际信任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影响着个体的生活与发展。研究表明,核心自我评价可以影响人际信任,且对人际信任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同时,领悟社会支持也可以影响人际信任,领悟社会支持又可以正向预测希望水平,然而其中具体的影响机制是如何产生的却不清楚,因此本
学位
作为一种典型的破坏性行为,辱虐管理行为在近二十年内引发了相关领域学者的持续关注和研究。已有研究表明,管理者的辱虐管理行为会对下属和组织产生各种负面影响。本研究认为,辱虐管理行为还会对管理者本身产生影响。但是,现有辱虐管理行为对管理者本身产生影响的研究还很少,该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和成熟的体系。  基于管理者视角,本研究以辱虐管理行为、下属抵制行为、内外归因方式、内疚情绪和个性化关怀行为问卷作为测
学位
学业拖延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们的学业成就而且也会对其就业带来负面影响。而关于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改善学业拖延行为也成为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热点研究课题。那么当大学生出现学业拖延时,如何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或者说哪些积极的心理品质会抑制该行为的产生?这些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基于此,本研究引入了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和心理韧性这三个变量,旨在考察当前大学生学业拖延的
学位
即时在线和基于记忆的多线索判断任务用于研究人类在不同判断条件下进行选择判断的认知过程,任务中需要个体根据不断反馈的样例信息来记忆样例或提取规则信息以做出最终的判断。反馈信息的有效性影响着最终判断的准确性,对错误反馈信息的认知操作也影响着判断过程中的认知负荷,这表明判断策略的选择和使用受信息有效性以及对其的认知影响。研究证明,定向遗忘可以有效阻止信息提取,减轻认知负荷。但其在多线索判断任务中发挥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