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OPLL患者术后骨化进展的临床观目的:观察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症患者术后骨化的进展。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手术治疗的76例颈椎OPLL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48例,女性28例;年龄34-76岁,平均56岁;随访时间1-4年。颈椎前路手术32例(均为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或髂骨植骨加颈前路钢板固定术),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固定手术44例。根据术前、术后随访时的颈椎X片及颈椎CT平扫影像学资料对骨化进展情况进行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将患者分为骨化进展组与非骨化进展组。结果:在76例随访患者中,以骨化物增长超过2mm为标准,发生骨化进展的有35例。其中年龄小于49岁10例,50-59岁9例,60-69岁14例,年龄大于70岁2例;按照骨化类型分类,混合型6例,连续型14例,节段型11例,局限型4例;按手术方式分类,后路手术后骨化进展有30例,前路手术后骨化进展有5例;根据患者的随访时间,术后1年发生骨化进展9例,2年时12例,3年时9例,4年时5例。结论:颈椎OPLL患者接受前后路手术后均存在骨化进展的情况,患者的性别、年龄、后纵韧带骨化的类型、随访时间以及手术方式可能与骨化进展有相关性。第二部分OPLL患者术后骨化进展相关因素分析目的:研究颈椎OPLL患者术后骨化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手术治疗的76例颈椎OPLL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通过统计分析性别、年龄、OPLL分型、手术方式与骨化术后进展的关系。结果:76例颈椎OPLL术后随访患者中,术后骨化进展率为47.37%。其中男性占62.86%,女性占37.14%,p值为0.96,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年龄34-76岁,平均56岁;年龄小于49岁占28.57%,50-59岁占25.72%,60-69岁40%,年龄大于70占5.71%,p值为0.492,无统计学意义。术前OPLL分型:混合型占17.14%,连续型占40%,节段型占31.43%,局限型占11.43%,p值为0.98,无统计学意义。颈椎OPLL后路手术后骨化进展占85.71%,前路手术后骨化进展占14.29%,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OPLL术后骨化进展有相当的发生率,其与手术方式明显相关,特别是行颈椎后路手术患者进展率更高。第三部分颈椎OPLL患者术后骨化进展疗效比较目的:比较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OPLL的短期疗效,并对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手术治疗的37例多节段颈椎OPLL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颈椎前路手术11例,颈椎后路手术26例。比较分析两种手术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椎管狭窄率、手术时间、失血量、JOA评分有无明显差异性。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的改善率(Improvement Pate, IR)分为优秀(IR≥75%),良好(75%>IR≥50%),持平(50%>IR≥25%)和更差(1R<25%)。结果:前路组与后路组病例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椎管狭窄率和JOA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前路和后路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75.91±14.29分钟(155-205分钟)和145.19±19.87分钟(110-180分钟)。在失血方面前路和后路的方法分别是610±36.85毫升(440-860毫升)和417.31±22.05毫升(250-670毫升)。其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当椎管狭窄率小于50%时,前路手术组有4例,其中改善率为优秀的有3例,良好的有1例;后路手术组有12例,改善率为优秀的有3例,良好的有4例,持平的有5例。前后路手术之间改善率无明显差异性。但在两组椎管狭窄率≥50%的患者中,前路手术组有7例,其中术后改善率为优秀的有3例,良好的有4例;后路手术组有13例,改善率为良好的有8例,持平的有5例,35.70%,更差的有1例,其p值为0.029,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后路减压固定均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而后路手术的手术时间短且失血较少。对于椎管狭窄率≥50%的患者,前路手术有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