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对限制焦点副词的习得是语言习得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汉语中,当限制焦点副词“只”出现在主语前时,成人一般将其理解为对主语的限制,如“只有玛丽吃了香蕉”表达的是“除玛丽外没有其他人吃了香蕉”。儿童对“只”的位置与其限制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否有与成人相同的认识,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本研究采用真值判断任务法,考察汉语儿童对主语前“只”的理解情况,并比较他们与成人理解的异同。关于儿童对限制焦点“只”的习得,以往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点发现:(1)儿童倾向于把主语前的“只”理解成对谓语的限制。也就是说,儿童会把类似“只有玛丽吃了香蕉”这样的句子理解成“玛丽只吃了香蕉”。(2)儿童对谓语前“只”的歧义句的理解遵循语义子集原则,而成人则遵循简约原则。即,对于类似“小男孩只背着书包”这样的句子,只要是小男孩背着的只有书包,成人就倾向于接受。至于小男孩有没有同时进行其他的活动,如抱着花盆、拿着风筝等等,成人不关注;而儿童则要求小男孩只进行了“背着书包”这一个活动。本研究集中探讨第一个问题,考察对于主语前“只”,儿童是否存在谓语倾向性,并验证Zhou and Crain提出的“否定的介入有助于儿童理解主语前‘只’”的观点。本文的研究问题是:(1)儿童是否倾向于将主语前的“只”理解成谓语焦点?(2)如果儿童确实存在这种倾向,否定的介入是否有助于儿童得到与成人相似的理解?(3)3-6岁的小孩在对主语前“只”的理解方面有没有明显的差别?如果“否定”的介入没有作用,儿童又是如何过渡到成人语法的呢?研究结果显示,4-6岁的儿童的确存在谓语倾向性。但儿童的发展很不一致。存在谓语倾向性的儿童也同时拥有正确的理解,他们在两种理解中徘徊,所以出现偏向做出成人的理解或偏向做出谓语倾向性理解的情况。而绝大多数成人都没有谓语倾向性。否定的介入对这个问题的帮助不大,4-6岁的儿童也没有明显的年龄差别。实验一支持大多数学者的观点(Yang, Restrictive Focus; Notley et al.; Zhou and Crain)。对于实验二和Zhou and Crain实验的差异,我们认为与儿童的个体差异及语言输入有关。但值得说明的是,暂时性的不理解并不代表儿童大脑中这块知识的缺乏,而是需要接触更多支持他们做出正确选择的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