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这十几年间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女性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表面看来性别比例日益均衡,但高等教育暴露出的性别问题却愈发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特点,专业的性别隔离正是其中之一。高等教育的专业性别隔离现象早已存在,但理工科与文科专业间的性别分化现实并未引起重视,甚至被视为顺理成章,但当研究者将专业的性别分化现象同毕业后收入水平和职业地位上明显的性别差异相结合时,发现专业的这种性别化区分并非单纯源于个人理性选择,其背后的社会原因复杂,且影响深远。因此本研究重点考察高等教育专业性别隔离的形成过程,了解专业是如何被选定的?性别隔离专业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如何?社会性别因素在这过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的视角,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以工科背景浓厚的W大学为例,选择了13名大二同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大学生在专业选择和训练阶段真实体验的回忆与叙说,在社会性别理论和社会化理论的基础上对一手访谈资料进行细致的描述性和解释性分析。目的是探讨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高校学生是如何选择专业的,最后从三个方面归纳出影响专业性别隔离形成的社会性别因素。个人的社会性别意识、专业蕴含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对专业性别隔离的影响不仅是一个“性别化”的过程,还包含了一个更大社会结构的隐喻,与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尽管本研究的开展主要基于少数学生提供的感性材料,但“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其实是衍生于社群和群体中一些‘我们’的经验和知识”,因此笔者希望通过这些鲜活真实的个人经验能发现学科专业发展背后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同时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唤起人们的性别敏感意识,更企盼引起教师、学校和社会对教育活动中性别问题的更多重视和反思,共同营造一个自由、可持续性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