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艺术观念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艺术的相关理论更多的关注社会性审美思潮、艺术创造的社会属性、艺术个体创造,而本课题研究的是绘画中的“童趣”现象,并认为这种现象一直缺少应有的关注。绘画中的“童心”、“童趣”与“儿童画”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众所周知儿童画以其率直、纯真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人类最初始的生命冲动和最原始的心灵诉求,这种内在的生命特质,正是绘画艺术一直追寻的东西。儿童画虽然只是整个绘画艺术领域中个别或特殊的艺术形式,它以独特的语言执着于自身情感最直接的表达和宣泄,儿童画从语言表达到形式风格方面都对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史上,人类造型艺术的活力一直都体现对儿童绘画心理和表现方面的借鉴,并经久不衰。最为突出的是20世纪的众多艺术家曾在选择和表现中邂逅了儿童艺术,一再追寻着儿童画的本质特点,并在这一方面寻求发展的新空间。从绘画艺术表现角度看,20世纪也成为人类童心开启的新纪元。与此同时,绘画和儿童画也一再呈现互动发展的新局面,绘画中呈现儿童画特征—“童趣”现象,是绘画吸收儿童画的风格的直接表现,也是绘画的童心和儿童画的交融点。研究显示,绘画中的“童趣”现象是艺术界长期存在但又一直被忽视的特殊现象,目前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绘画中的童趣已经明显涉及艺术本质的结构问题、心理创造问题,以及受众识别和社会心理的一些价值倾向等问题,需要借助艺术心理学、视觉心理学、美学、哲学、行为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综合分析和研究。本课题“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针对绘画中的“童趣”现象为主线展开论述。全文结构如下:绪论阐述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中涉及的重要概念、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以及文献综述等内容。第一章,从史前绘画的童趣入手,纵观绘画表现存在的童趣现象,得出结论:绘画中的童趣现象,贯穿于绘画艺术发展的全过程,并将一直存在发展下去。第二章“绘画中的童趣情结探究”,人们所谓的“童心”是指纯朴的爱心,宣扬人性中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内涵,本课题尝试从人的童心层面进行分析童趣现象产生的根源。本章的研究中涉及艺术家个人对童趣风格及其形式的喜好,这与艺术家独特的童趣化审美情感和童年经验相关。此外,艺术家在其艺术创造中表现出的童心精神和心理模式,源于人的无意识思维,文中借助弗洛伊德以及荣格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探索,这同时也是本研究的难点和新视点。第三章“儿童画与一般绘画视角上的异同”,这一章借助视知觉和心理学的常识,分析儿童和成人视角的差异。研究发现,儿童和艺术大师有着共性,他们的艺术创作在情感表现形式上属于“异质同构”。“异质同构”本来是格式塔心理学上的观点,本课题结合该理论的研究成果,尝试从二者艺术创作情感表现的相似性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同时我们看到,二者艺术的相似性还表现在,艺术大师对儿童画的造型和色彩的借鉴两个方面。第四章“童趣——艺术大师们的偏爱”,这是依据艺术大师的作品进行具体论证的章节,研究中选取国内外在童趣绘画方面有典型风格特征的著名画家及其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中主要涉及:亨利·卢梭、米罗、夏加尔、克利、丰子恺、齐白石等几位大艺术家。通过研究证实,绘画中的童趣现象并非是一个偶然的特殊现象,国内外众多艺术家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童趣风格,因此,许多艺术大师的内心中都伴有“儿童画”的情结。第五章“童趣绘画的意义”,儿童画对画家自身心理和绘画风格上有重要启示,对审美教育、审美应用有重要影响,而“精神慰藉性”则是童趣绘画的一种特殊心理表现。最后是本课题结语,童趣现象是一种对人性的回复,童趣绘画是“复归与婴”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