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探讨中古社会的胡须文化,以陈寅恪先生提出的“了解之同情”的方法为指导,立足于基本史料,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站在古人的立场去理解、认识。除绪论外,本文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的内容:第二章主要研究的是中古胡须文化的形成。胡须文化之所以出现,源于人们对自然界及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一些生理现象的变化难以理解,基于这一思想,人们对发、须等这一类有再生能力的东西产生了一种敬畏,认为它们有一种特殊的神秘力量,进而认为它们可以成为生命的象征甚至左右生命。随着认识的提升,人们逐渐对胡须有了理性的认知,与此同时,也赋予了胡须特殊的文化含义,出现了剃除须发的刑罚。在“人体小宇宙”思想的指导下,头发和胡须作为人脸显著特征被赋予了很多生命意义,也直接影响到了古人对须发的价值判断。胡须往往成为一种象征符号,形成了独特的胡须文化。第三章主要介绍胡须文化的内涵。在中华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胡须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胡须在本身的含义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许多象征含义。本章着重从胡须与审美、胡须与权力、胡须与选官三个小节对此加以论述。首先,胡须是古代男子审美的重要标志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胡须的形象与“美”的标准随着时代变迁屡有变化,甚至被视为华夷之辨的表征。魏晋时期士人追求阴柔之美,胡须形象与秦汉、隋唐迥异。在胡须与选官一节,笔者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官和武将的胡须形象大有不同。文官的胡须大都比较飘逸,透出文雅之气,武将则相对比较蓬松,不规则,显示出武官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胡须与权力的挂钩主要体现在对帝王胡须的关注,帝王常有一些不同于常人的特点,其中胡须就是一个最外在的体现。这影响到人们对胡须的价值判断,即一副漂亮的胡须是与才‘能挂钩的,有须无才就会遭到世人耻笑。而从“人须”到“龙须”的转变体现了先民在胡须功能认知上层累式的转变。在第四章,笔者着重介绍胡须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胡须文化内涵深刻,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政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本章主要从胡须与药、胡须与宗教两个方面探讨胡须在不同情况下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胡须属于传统医学的“人部”药,它和头发、爪甲一样被视为“血之余”。由于与血气相连,胡须与发爪在传统的中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常常被一起使用,因此本节写作中对发爪也有涉及。不同宗教对待胡须的态度不同,由此也产生了很多与胡须相关的话题。在这一节中,主要讲述了胡须与道教神仙信仰的内在关联,指出胡须之所以被作为道教神仙的一个典型外在形貌特征是由于胡须是长寿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