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乙型肝炎是目前世界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在亚洲,HBV感染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而宫内感染是造成儿童HBV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自1992年以来,我室对HBV宫内传播机制进行了宏观和微观的系统研究,证实HBV可经胎盘感染胎儿。但母体中的各种HBV标志物究竟哪些能够通过胎盘,其在婴幼儿体内动态变化如何等问题尚不清楚;而且并非所有胎盘感染HBV的婴幼儿均发生HBV宫内感染。因此掌握婴幼儿出生后HBV血清标志物动态变化,了解胎盘的先天免疫作用,将会为明确HBV宫内感染机制和制定有效阻断措施提供重要依据。【研究目的】1通过随访研究分析HBsAg携带母亲所生婴幼儿经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乙型肝炎病毒主要血清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及转归情况,评价联合免疫的长期干预效果,探讨其临床和流行病学意义。2了解胎盘组织TLR3和TLR9分布及其与HBV宫内感染关系。【研究方法】1 2002年12月至2004年10月,连续收集209例HBsAg携带孕妇及其213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双胎4例),分别于婴幼儿1、7、12、24、36月龄对母亲及其婴幼儿进行随访。2新生儿外周血清中的HBsAg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新生儿血清中的抗-HBs、HBeAg,孕妇分娩当天、随访时母亲及婴幼儿血清中的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均采用ELISA法检测。母亲分娩当天及随访时血清中HBV DNA采用PCR检测。3收集HBsAg阳性母亲的足月胎盘组织22例;并收集HBsAg阴性母亲的足月胎盘组织6例。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胎盘组织HBsAg、TLR3、TLR9的表达和分布。【研究结果】1随访调查:1.1 213例婴幼儿共随访到182例,随访率达85.45%(182/213)。HBsAg携带母亲婴幼儿出生时HBsAg阳性者13例,随访结束时除2例出生于HBsAg、HBeAg和HBV DNA均呈阳性母亲的婴幼儿HBsAg仍持续阳性外,余均已阴转,未见HBsAg阳转者。1.2 HBsAg携带母亲经孕晚期注射HBIG,其婴幼儿出生时抗-HBs阳性率为6.70%(12/179);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抗-HBs阳性率1月龄就达82.46%(47/57),7月龄时上升为91.77%(145/158),24月龄下降为70.83%(102/144),36月龄维持在73.68%(28/38)。婴幼儿抗-HBs产生与母亲孕期HBsAg、HBeAg及其出生时HBeAg的状态无关(P>0.05),与其出生时HBsAg阳性有关(P<0.05,RR=4.96,95% CI:1.77~13.91)。1.3 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的婴幼儿出生时HBeAg阳性率为57.69%(30/52),7月龄以后随访除2例HBsAg也为阳性的婴幼儿HBeAg仍为阳性外,余均转阴;出生时HBeAg阴性的157例婴幼儿未出现HBeAg阳转。1.4 1月龄随访时婴幼儿抗-HBe阳性率为49.12%(28/57),抗-HBc阳性率100%(57/57)。7月龄抗-HBe迅速下降为7.59%(12/158),12月龄仅1例阳性,到24月龄全部阴转。而抗-HBc阳性率7月龄时仍高达84.81%(134/158),12月龄下降为33.33%(10/30),24月龄维持在34.03%(49/144),到36月龄抗-HBc阳性率下降至21.05%(8/38)。2胎盘HBsAg、TLR3和TLR9检测2.1胎盘HBsAg阳性率77.27%(17/22),阳性信号位于蜕膜细胞、滋养层细胞、间质细胞、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2.2 HBsAg阳性胎盘TLR3阳性细胞较少,主要在滋养层细胞和间质细胞。正常母亲胎盘组织中未检测到TLR3阳性信号。TLR9阳性信号在HBsAg阳性胎盘滋养层细胞、间质细胞、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都有表达,且阳性信号很强。正常母亲胎盘组织滋养层细胞中也检测到TLR9,HBsAg阳性胎盘比正常胎盘组织TLR9阳性信号强。在同一HBsAg阳性的胎盘组织中,TLR9的表达及分布比TLR3更强和广泛。【研究结论】1 HBsAg携带母亲所生高危儿HBV宫内感染率约为6.10%(13/213),而宫内感染后慢性化率约为15.38%(2/13)。2 HBsAg携带母亲所生婴幼儿经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免疫效果良好,而且其婴幼儿抗-HBs阳性率接近一般人群免疫水平。3 HBsAg携带母亲血中的HBeAg、抗-HBe和抗-HBc能通过胎盘从母亲传递给胎儿,均不能作为HBV宫内感染的诊断指标。4初步认为,外周血中HBV可能激活和增强胎盘细胞的TLR9的蛋白表达;但对TLR3可能仅有微弱的激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