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IM)在中高危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患者R0切除术后辅助治疗的血药浓度特点及确定国人中高危GIST患者R0切除术后辅助治疗的伊马替尼血药浓度阈值,从而指导GIST患者个体化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9年8月期间接受R0切除并具有中危和高危复发风险的G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IM)在中高危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患者R0切除术后辅助治疗的血药浓度特点及确定国人中高危GIST患者R0切除术后辅助治疗的伊马替尼血药浓度阈值,从而指导GIST患者个体化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9年8月期间接受R0切除并具有中危和高危复发风险的GIST患者231例,分别入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94例)、厦门市第一医院(42例)、联勤保障部队九00医院(41例)、泉州市第一医院(21例)、莆田市第一医院(18例)、莆田学院附属医院(15例)。筛选出的231例GIST患者均可获得相关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后规律服用伊马替尼400mg/d,服药3个月后采集患者距上次服药时间22~26h血液,离体5小时内进行离心,提取血浆后,运用高效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进行血药浓度检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方法确定血药浓度的最佳截点值,并将血药浓度分组。运用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相关性分析方法评估分组后IM血药浓度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方法分析分组后IM血药浓度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相关性分析提示IM血药浓度与手术部位有统计学差异(P10cm)、Ki67阳性指数(>5%)、危险度分级、IM血药浓度(>882ug/L)是预后的危险因素(P10cm)、Ki67阳性指数(>5%)和IM血药浓度(>882ug/L)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882ug/L)和低血药浓度组(血药浓度≤882ug/L),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分析结果发现,高血药浓度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低血药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0cm)、Ki67阳性指数(>5%)和IM血药浓度(>882ug/L)是中高危胃肠间质瘤R0切除术后IM辅助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IM血药浓度以882ug/L作为阈值对病人进行分组,血药浓度>882ug/L患者较血药浓度≤882ug/L更能保证患者的临床获益。
其他文献
目的:1.通过横断面调查,分析胃癌患者在化疗期间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 tigue,CRF)的严重程度,并探讨其重要的影响因素。2.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明确分级步行运动对胃癌患者化疗期间CRF的有效性。探讨胃癌患者在不同化疗阶段最适宜的运动步数量。3.明确CRF变化对患者睡眠情况、自我管理效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情况。方法:1.横断面调查:于2018年10月-11月,采用一般情况
目的确定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脏衰竭的危险因素,并生成预测肝衰竭的列线图。为探讨术后肝衰发病的病因以及为量化评估术后肝衰风险提供依据。方法对665例行治疗性肝切除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325例患者为训练队列,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340例患者为验证队列。根据欧洲肝癌研究协会标准,只有接受手术治疗(R0或R1切除),且病理诊断为肝细胞癌的病例才被纳入研究。单因素分析术后
目的:探讨宫颈脱落细胞中HPV-16 E2/E6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生发展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宫颈脱落细胞中POU5F1B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HPV16 E2/E6的相关性;最后研究宫颈脱落细胞中POU5F1B基因mRNA表达水平对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数据来源于2018年1月-2019年9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经过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HPV-16单纯感染并且具有完整的临床信
真菌毒素一直是农作物污染的一个大问题,其中常见的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以前大量的研究都是关于黄曲霉毒素,但是在粮食污染方面,赭曲霉毒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赭曲霉毒素是由在各种粮食作物中生长的曲霉菌和青霉菌产生的,当动物摄入各种霉变的农作物时,毒素会进入动物体内,经由食物也可进入人体。在赭曲霉毒素家族中,赭曲霉毒素A(OTA)毒性最强,对各种生物的威胁很大,能导致严重的疾病。OTA的稳定性很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及非癌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差异情况,建立基于一般临床资料的子宫内膜样腺癌诊断列线图模型,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列线图模型风险预测效能的改善程度,比较不同模型的优劣,讨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子宫内膜样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单中心1493例患者(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479例,对照组患者1014例)的一般临床资料数据(包括年龄、身高、体重
目的通过对TCGA数据库中胃癌高通量测序数据进行分析,探讨胃癌差异表达基因(DEGs)及其相关生物学意义,筛选出胃癌预后相关基因,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343例胃癌组织和30例正常组织中的RNA-seq表达矩阵数据,利用Perl5.28.1软件及采用R语言进行数据整理与合并后统一标准化分析。分别利用edge R和Deseq软件包分别进行基因表达差异分析;将两种方法筛选到的差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患者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的预后因素,探索DLBCL的新预后模型。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初次治疗的127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症状、Ann Arbor分期、乳酸脱氢酶水平、ECOG评分、结外浸润个数、IPI评分、病理亚型、MYC、BCL-2、BCL-6、MUM1蛋白、Ki
唾液腺肿瘤在组织学上以良性多见,其中又以多形性腺瘤最为常见,占唾液腺良性肿瘤的40%-45%,其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具有交界性肿瘤的特征,具有潜在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其复发,侵袭,甚至转移的报道时有见到。唾液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 of salivary gland),因其肿瘤中含有黏液样组织、软骨样组织、肿瘤性肌上皮细胞等多种成分得名,临床上常称混合瘤。肿瘤
目的:探讨GLP-1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胰腺疾病(NAFPD)中PERK-e IF2α-ATF4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将5周龄SPF级雄性小鼠随机分成普通饮食组和高脂饮食组。喂食16周后,随机选取一只处死并确定NAFPD造模成功。普通饮食组归为普通组(A组,10只)。高脂饮食组进一步随机分为对照组(B组,10只)和实验组(C组,10只),A组予普通饮食+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6mg/kg.d),B组予
目的:检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组蛋白H3K36me3及其甲基转移酶SETD2、去甲基化酶KDM4A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上述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及生存预后的相关性,并结合文献分析表观遗传机制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方法:1.收集本院病理科2013年11月~2018年11月经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蜡块标本60例,同时收集30例良性反应性增生淋巴结(R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