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序言胆管癌作为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是继肝癌之后的第二大原发性肝胆恶性肿瘤,由于其解剖位置,生长特点以及缺少确切的诊断标准使其早期诊断困难,而临床症状的不明显及有限的治疗手段,使得其预后极差。神经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已经受到重视和证明,众多神经递质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被揭示,已经成为探索防治肿瘤的新热点,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作为体内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前期研究证实GABA在体外能明显抑制胆管癌细胞QBC939的生长,但关于其作用的功能受体及信号通路尚未研究。本研究在既往的基础上,通过免疫组化、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流式、Western blot及体内实验明确GABA抑制胆管癌生长的功能受体,并探讨该功能受体发挥作用的信号通路,为拓展GABA受体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目的初步探讨γ-氨基丁酸抑制胆管癌细胞株QBC939的生长的功能受体及其信号通路。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方法检测胆管癌组织和正常胆管组织中GABAAR(β3)(A受体),GABABR(R1)(B受体)及GABACR(ρ2)(C受体)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空白、GABA、GABA+荷包牡丹碱(A受体拮抗剂)、GABA+phaclofen(B受体拮抗剂)孵育胆管癌细胞QBC93948小时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Tyr705)]蛋白的表达;构建人胆管癌裸鼠皮下种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GABA治疗组,用药5周后观察裸鼠体重和肿瘤体积,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种植瘤的p-STAT3(Tyr705)蛋白的表达。结果胆管癌组织及正常胆管组织中仅GABABR(R1)表达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1.9%vs.16.7%, x2=7.65, P<0.05),且与胆管癌的分化程度,神经浸润和局部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MTT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phaclofen能有效拮抗GABA所导致的增殖抑制(15.30%0.80%vs.2.66%0.74%, t=23.15,P<0.05)和凋亡效应(23.15%0.21%vs.4.30%0.69%, t=52.40,P<0.05),而荷包牡丹碱无此效应。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TAT3、p-STAT3(Tyr705)蛋白在QBC939中均表达,与对照组比较,GABA可明显下调p-STAT3(Tyr705)蛋白的表达(0.770.00vs.0.450.01, t=63.14, P<0.05)且此效应可被phaclofen部分拮抗(0.450.01vs.0.760.01, t=56.25, P<0.05);与对照组比较,GABA治疗组的种植瘤体积明显缩小[(0.620.03vs.0.340.03) cm3, t=13.45,P<0.05],p-STAT3(Tyr705)蛋白的表达亦下降。结论GABA抑制胆管癌细胞株QBC939的生长是通过GABAB受体介导的,下调p-STAT3(Tyr705)信号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