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新自贸区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签订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不仅涉及到货物贸易,同时涵盖了服务贸易、投资等多个领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中新自贸区自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生效,根据协定规定,中国将在农产品领域对新西兰高度开放,尤其是乳制品,中国政府将会逐年递减中国自新西兰进口的乳制品的关税税率,并最终在2019年1月1日之前,完全取消中国自新西兰进口乳制品的关税。新西兰是世界主要的乳制品出口国,低廉的乳制品价格,先进的乳制品生产技术,和严格的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使得新西兰的乳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中新自贸区建立后,随着乳制品进口关税的逐步取消,中国从新西兰进口的乳制品数量快速增加。势必会影响中国的奶牛养殖业和乳制品生产企业的发展。本文从中国的乳制品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入手,全面了解目前中国奶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国的乳制品贸易现状和特征,重点对中国自新西兰进口乳制品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利用CMS模型对中国乳制品贸易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侧重分析中国自新西兰进口乳制品数量的增加对中国乳制品贸易规模波动的影响程度。运用巴拉萨模型,对中新自贸区的建立对中国奶业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自贸区建立前后进口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化,来分析自贸区的建立所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本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目前我国奶牛的规模化养殖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处在较低的水平,与新西兰仍有较大的差距。虽然中国的牛奶产量一直远远高于新西兰的牛奶产量,但是我国牛奶的生产成本和原料奶收购价格均高于新西兰,使得新西兰的乳制品更具有价格优势,我国乳制品市场供给与需求不协调的现状,也为进口乳制品挤占国产乳制品市场创造了条件。(2)近年来,我国乳制品贸易量不断扩大,贸易逆差拉大,我国乳制品的进口市场较为集中,新西兰已成为中国最主要的乳制品进口国,尤其是奶粉的进口,中国自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四国进口乳制品的金额占中国乳制品金额的80%以上,中国乳制品的进口依存度在不断提高。(3)CMS模型测算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乳制品进口两的增长趋势和世界乳制品贸易量的增长趋势基本保持一致,第2期(2006-2008)中新自贸区建立以前,中国乳制品贸易规模的波动主要是由于市场规模效应和竞争力效应,第3期(2012-2014)中新自贸区建立之后,影响中国乳制品贸易规模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分布效应,贡献率在80%左右。(4)巴拉萨模型结果表明:中新自贸区的建立,对中国乳制品的进口产生了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尤其是在中国奶粉进口方面作用更为明显,中新自贸区的建立导致的关税的下降是近年来中国乳制品尤其是奶粉进口量的快速增加的重要原因。(5)面对国际乳制品的冲击,尤其新西兰乳制品进口量的不断增加,中国奶业应该从源头抓起,加快培育良种,推动规模化牧场的建设,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要加强乳制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实行全产业链跟踪监管,保障乳制品质量,恢复消费者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