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侵犯脊柱关节的免疫风湿性疾病,发病年龄13-31岁之间,高峰年龄在20-30岁,4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少见。男性较女性多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3):1。我国患病率为0.26%左右。本病容易致畸致残,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因发病隐匿,早期症状较轻,多表现为腰骶部疼痛,临床上多不为人所重视,误诊断为常见的腰部疼痛性疾病,造成漏诊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到确诊时为强直性脊柱炎时,脊柱已僵硬变形,四肢小关节活动受限,这时已经无法挽回。目前强直性脊柱炎药物治疗在国内还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临床上按照疾病早中晚期应用不同的药物,不过大体上以消炎止痛为主,常用的有非甾体抗炎药、传统抗风湿药、生物制剂,这些药物有许多不良反应,譬如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的副作用,容易对患者身体造成二次伤害。因为针刀疗法副作用小,疗效显著,操作简单,费用比起药物治疗要低,所以本研究希望通过观察针刀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探讨该疗法治疗效果、治疗疗程、治疗范围,以及其对比药物疗法其优势之所在,为以后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发展铺平道路。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治疗组: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17岁至40岁,平均(27.27±4.54)岁;病程1年至19年,平均(6.17±3.61)年。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18岁至40岁,平均(26.10±4.82)岁;病程1年至18年,平均(6.87±4.03)年,两组在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O.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改善病情的基本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胶囊口服,治疗组用针刀疗法,于脊柱带区及两侧骶髂关节区取压痛明显的痛点进针。依据患者耐受程度选择12个反应点,进针部位以病变部位为基点,连续4个椎体作为进针点,分为两组:第一组:脊柱棘上韧带(4个)、横突间韧带(8个),第二组:脊柱棘间韧带(4个)、关节突关节(8个)。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第1-6次选用第一组反应点,第7-12次选用第二组反应点,每6次更换一组反应点,以此类推。对照组用益赛普皮下注射,3个月后比较两组的疗效。观察指标为BASFI、BASDAI、晨僵时间、Schober实验、扩胸度、指地距离、ESR及CRP,外周关节疼痛及压痛指数(NRS)等。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53.3%,有效率为33.3%,无效率为13.3%,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显效率为33.3%,有效率为30.0%,无效率为36.7%,总有效率为63.3%。两组治疗后结果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O.05)。临床主要指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经t检验,患者的BASFI、BASDAI、晨僵时间、疼痛指数(NRS)、扩胸度、指地距离、Schober实验、ESR、CRP等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结果经t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患者的BASFI、BASDAI、晨僵时间、疼痛指数(NRS)、扩胸度、指地距离、Schober实验、ESR、CRP较治疗前均有显著的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结果相比,经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治疗后BASDAI活动指数由原来的中度疼痛减至接近轻度疼痛,而对照组治疗后的BASDAI活动指数依然是中度疼痛;在扩胸度方面:治疗组治疗后其恢复正常值,对照组治疗后还是没有达到正常值;在Schober实验中:治疗组治疗后其恢复正常值,对照组治疗后还是没有达到正常值;在两组治疗后相比较,治疗组治疗后ESR降至正常值,对照组仍高于正常值。结论:针刀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近期疗效好,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而且在改善各项临床指标上,针刀疗法明显优于药物疗法。相对于药物疗法副作用较多,针刀疗法不仅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患者容易接受,值得推广。本疗法观察时间较短,虽然近期效果良好,但是对于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的观察,同时因本研究样本数量有限,希望将来能扩大样本数量,为循证医学的提供准确医学证据,提高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发挥中医中药特色,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提供一条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