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职业倦怠是近年来教育职业领域兴起的一个热点问题。它不仅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严重阻碍了教学发展。研究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就是为了找到一个帮助教师解决职业倦怠的途径与方法,避免这一病态现象继续蔓延,影响教师的生存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让教育回归正常轨道,真正起到教育人的作用。本文以武汉市拦江堤中学为个案,以该校初中教师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教育管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统计学等知识,在大量的数据统计、访谈和历史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不同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任教学科结构、职务职称结构、任课年级结构和家庭关系和睦程度等七个角度真实再现了该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和表现特征,从而为寻找教师职业倦怠源和探寻一条既可能又可行的减轻教师职业倦怠路径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文章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选题的由来及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状况,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从七个方面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了武汉市拦江堤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和表现特征。调查发现,该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高发人群主要集中在25至40岁之间的教师身上,其中女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远远高于男教师。而且职业倦怠程度与教师学历、任课数量呈现出正相关现象,即学历越高的教师其倦怠程度越高,任课数量越多,其倦怠程度越高。此外本文还从教师的职务职称上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位于中级职称和中层管理层的教师职业倦怠感明显强于其他类别的教师,最后,作者还探讨了教师职业倦怠感与教师家庭关系的关系,认为家庭关系不和谐的教师其职业倦怠感也比较明显。第三部分作者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对拦江堤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源进行了探寻,作者认为,工资待遇、学生综合能力、社会期望、教师职业角色、工作负荷与竞争压力以及学校环境是构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源泉。同时作者还从教师心理、人格、兴趣、教师职业本身的特性和教师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对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第四部分,针对拦江堤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作者提出了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三条建议,一是建议教师应该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合理宣泄自身的工作压力,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增强抗倦怠能力;二是建议改善教师“生存”环境,要树立“人性化”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科学制定教师评价标准,切实改善教师待遇,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教育、关爱教师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