铋系薄膜材料的电化学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来源 :南昌航空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kidsc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加速,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为了缓解水资源的匮乏与水环境的污染,人们开发了多种废水处理技术。光催化技术能够直接利用太阳能来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有害细菌以及某些重金属离子,所以它在目前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水处理技术。然而,由于TiO2等传统的光催化剂只能在太阳光中的紫外光谱区响应,使得光催化过程中太阳光的利用率较低。此外,目前光催化技术的研究中,人们制备的光催化剂大多数为纳米级的粉体材料,而这些粉体材料应用到水处理中时往往难以从溶液中分离循环利用,容易团聚,这给材料的重复利用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并且这些粉体的纳米材料也可能通过排放的水体进入水环境中进而对人体产生潜在的健康风险。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文探索了铋系光催化薄膜材料的设计与电化学合成,研究了不同的制备条件对光催化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铋系光催化剂在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的机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简便快速的电化学的方法合成了树枝状的单质Bi膜,之后通过阳极氧化使得在Bi膜的表面原位生成了BiOBr纳米片,最终制得了树枝状的Bi/BiOBr薄膜材料。这种特殊形貌的Bi/BiOBr薄膜材料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并且由于单质Bi的存在使得材料对光的吸收和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分离都得到了加强。通过XRD、SEM、DRS、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发现Bi3+的浓度与施加的氧化电量能够明显的影响材料光催化的性能,结果表明在0.04M的Bi3+施加1.8C氧化电量的Bi/BiOBr材料在可见光照射下,90min内RhB的降解效率达到了98.9%,在材料的光催化反应中,空穴和超氧自由基起到了主要作用。2.首次将通过电化学制备的单质Bi薄膜应用于光催化降解无色污染物2,4-DCP,发现单质Bi薄膜本身具有光催化的能力,并且通过表征结果推测了单质Bi的能带结构与光催化的机理。利用XRD、SEM,DRS等表征手段对反应前后的单质Bi薄膜进行了表征。同时,我们发现调控Bi3+的浓度或者加入不同的表面活性剂都能够影响单质Bi的光催化性能,在Bi3+离子浓度为0.03并且加入0.1g PVP所制备的单质Bi的光催化活性最佳,在可见光照射下90min,2,4-DCP的降解率达到了76.5%。3.通过电化学方法制备树枝状的BiOCl后,在以KI为I源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树枝状形貌的可见光响应的BiOCl/BiOI复合薄膜材料。利用XRD、SEM,DRS等表征手段对反应前后的薄膜进行了表征。复合材料在可见光照射下,90min对RhB的光催化降解率为96.2%,明显高于单体的BiOCl或BiOI的光催化效果。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RhB的过程中,空穴、超氧自由基与羟基自由基都参与了反应并且空穴在光催化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
其他文献
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使空间中不同地方的人能同时享受同一个虚拟环境 ,具有高度的沉浸感、真实感、三维立体感、多感知性、交互性。网格计算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或专用网络把分布在各地区的各种计算资源互联在一起 ,使系统所能得到的性能不再由现有的硬件设施决定 ,而是由网络所能联接的资源决定。因此对基于网格计算所构造的一个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进行了讨论 ,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难以发展的原因及原有系统的缺陷 ,并提出了一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骨干力量,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新的历史时期,国有企业要紧紧抓住责任制这个反
<正>清远长隆国际森林度假区(国家级世界珍稀动植物种源基地)位于广东省清远市南部,紧邻广州花都区,与广清高速无缝对接,总投资达500亿元人民币,建成后每年将吸引游客3 000万
1973年的冬天,就在毛泽东写最后一首诗《读〈封建论〉呈郭老》几个月以后,毛泽东让护士长吴旭君拿出一个卷宗,里面是他一生的全部诗作。他让吴旭君用毛笔全部抄写了一遍,然
为了消除激光快速成型机中振镜扫描系统的非线性扫描误差,以提高系统的扫描精度,提出了运用神经网络校正激光振镜扫描系统误差的方法.通过对BP神经网络、径向基神经网络和El-
文章对广西区域性特色植物罗汉果化学成分的研究,罗汉果提取物的多种药理作用的研究,对罗汉果提取在卷烟中的应用,以及罗汉果提物毒性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罗汉果的进一步开发
为实现无轴承电机的低成本与实用化,解决运行控制中电机转子位置/速度及径向位移的检测,提出了一种基于脉动高频电压信号注入法的转子位置/位移综合自检测方法。通过从转矩绕组注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使得新闻类APP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随着用户需求和审美意识的变化,人们更期望可以在高效获取信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