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这体现出课程目标具有分层次的特点。在课程结构上体现出了选择性,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学校有课程自主权,物理老师也有对高中物理课程的重组权和选择权。这为高中物理分层教学创设了良好的课程资源的环境。关于上述方面,在我国学术界已经有很多其他相关的研究和成果。以前应对学生差异的做法实行快慢班教学,但是笔者认为分层次的教学模式与快慢班的教学模式是不同的,快慢班的做法,基本上是从各方面来保障快班学生的学习条件,这就势必打击了慢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信。而分层次的教学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并可以根据自己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的层次,在师资的分配上是相同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真正做到了在大课堂的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笔者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至今已有十个年头。在这期间,笔者深刻地发现存在于各个学校中某一科目学习和教学状况在班级之间差异的现象。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当前多数学校的统一做法是,根据中考总成绩进行分班,将每个班的平均分数维持在一致。具体说来,我国的多数地区都实施的班级分配策略是通过参考分数进行排列,然后通过从高到底逐个平均分配的办法,保证每个班的平均成绩基本保持一致,也就是所谓的“平行班”授课。但是笔者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班级的编排并不能完全保证各个班级之间不存在差异,尤其是对于具体学科来说。究其原因,比如高一年级分配班级的时候多数都参考学生的中考成绩,但是由于中考成绩基本上参照的是总分而不是具体单科分数,这就导致在分配的班级中具体学科的差别比较大。就那笔者所讲授的两个班级来说,中考成绩平局分数基本保持一致,而具体到单科的成绩则不能保证平均。也就是各个班级按照中考成绩总分的总体平均水平是一致的。但是对于某一科目来说,比如物理学科,班级之间的成绩会有差异;第二,因为在教室授课过程中,产生了班级间的差别,具体表现在同样一个教师所带的两个班级由于学习氛围、班级整体学习导向、班主任等因素的影响。另外,学生在步入高中物理课程学习之后,其学习方法和策略与初中物理学习有一定差别,由于学生存在平时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个人爱好的差别,导致学生会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出现差异,这种差异也同样会受到班级学习风气的影响,所以造成在班级之间存在差异。本研究就是试图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即基于班级差异的高中物理教学。以期在照顾各个班级教学进度一致的情况下如何认识并对待班级差异,更好地开展物理教学活动。对于任课教师所讲授的班级存在差异这种现象也是值得研究的,因为如果合理掌握了班级之间的差异,则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诊断和评价,帮助他们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掌握真正的方法和策略,获得进步。笔者认为,班级差异是指两个或多个班级在学习和研究某个学科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别和异同。那么,基于班级差异的教学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教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班级的过程中,对这些班级的差异进行有效地把握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合理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使得这些班级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上取得共同的进步。首先,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汤姆森的差异教学理论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基于班级差异的高中物理教学实施策略,从理论上阐述了该实施策略的作用与意义。其次,利用该策略,为了检验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本研究笔者所在学校的班级中实施多堂教学实践课。通过在此期间考试成绩进行方差分析的形式来初步认证其实践意义。通过上述一系列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利用基于班级差异的高中物理教学来落实新课程理念是确实可行的。并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学习兴趣方面起到功效,可以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