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礼仪、信仰、风尚、娱乐等民间风俗习惯的总和,是经社会约定俗成并流行、传承的民间文化模式,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民俗的内容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民间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然而,民俗的教育功能,长期以来却常常被人们忽视,尤其是对青少年对民俗文化知识的教育还十分贫乏。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民俗文化中所具有的教化作用,就是运用民俗文化所具有的约束力,对民众个体进行教育和规范,以摈弃陋习,发扬良好风气。所以,对于青少年学生,民俗文化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民俗文化的精华传给学生,并以此引领他们的行动,对培养他们的优良道德品质非常重要。将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风尚、礼节、习惯,并可以在此基础上使他们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这些美德来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处世,提高他们的素质。语文教材中存在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它们作为背景材料,为人们展示了人物生活的环境;有的揭示人物的性格;有的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语文课文中体现的独特民俗事象,为我们展示先人的各种生活习俗、精神信仰、节日习俗、人生礼俗。这些习俗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变异,在学习时,对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应积极汲取,对陋俗要辩清,大胆摒弃。因此,在教学中要整和民俗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批判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起“大文化”、“大语文”观念。开展校园民俗文化建设,也是民俗文化渗透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举办校园民俗文化展;开展传统节日的教育活动;民俗文化鉴赏讲座;规范校园短信文化等方式传递民俗信息,加强民俗文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民俗事象更具体化、形象化。积极探索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的作业训练形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参观民俗博物馆、会展等活动,培育民族精神、渗透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