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二元对立模式描述翻译现象是翻译研究的常用方法.随着翻译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该模式的局限与弊端日渐显露,很多研究者已经提出质疑.异化与归化作为翻译的两种基本策略,即为其中一例,也是时下翻译界争论的热点问提之一. 异化与归化这对术语由韦努蒂率先提出.韦努蒂提倡异化,反对归化,并将异化与归化上升到政治、文化、诗学的高度,置二者于意识形态的斗争场之中,成敌对之势.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不少翻译学者都对韦努蒂的极端态度颇有微词,并试图另辟角度重新界定异化与归化的关系.这些努力无疑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异化与归化的矛盾,但在解释翻译中的实际问题时往往无能为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局限于二元对立模式,规定多于描述,只考虑翻译所涉及某一方面问题而忽略其他. 该文旨在解构异化与归化的二元对立模式,故而引入了翻译"目的"这一概念.翻译的目的指的是译入语文本的目的,由翻译发动者决定,受到译者左右,是翻译过程中有绝对制约作用的因素.根据目的论,翻译到底采取哪种策略,与发动者或译者想要达到的目的相适应.该文作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译入语文本目的是决定翻译策略的根本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其实,翻译不但受到译入语文本目的及相应文化的制约,还受到源语文化的制约,因为翻译虽然为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在译入语文化中占据一定地位,同时也是另一种文化中己在文本的再现.规范在文化制约中居中间地位,介于绝对规范与个人风格之间,是社会对行为的认可,否定或禁止的方式. 该文认为,翻译规范具有不稳定性,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但作为绝对规范的目的是不变的,译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是有意并且如一地遵循某种目的,而目的的实现必然受到其他规范的制约.鉴于此,该文提出关于翻译策略的如下假设:异化或归化首先由特定翻译任务的特定目的决定,同时受到各种规范的制约,其程度由译者在目的与规范之间平衡.这一假设在对《法国中尉的女人》两个中译本的描述性研究中得到验证. 文章首先考察了翻译发生的社会背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两个中译本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完成,而采取的翻译策略大相径庭:从对译本形式和语言的整体处理来看, 1985年版大略可归为归化类,而1986年版则为异化.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异化与归化只是相对的,就单个译本而言,异化与归化都不是唯一的翻译策略,二者往往交织在一起,这一点在从语言文化层面对两个译本进行的分别探讨中得到了进一步论证. 由此观之,异化与归化在翻译过程中紧密结合,离开译入语文本的目的和翻译规范来讨论异化与归化,并将二者对立的做法是站不住脚的.与其对孰优孰劣争执不休,不如突破二元对立模式,另辟踢径,解决那些长期困绕翻译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