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观察头针治疗缺血性轻型卒中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头针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可行性。方法: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60例缺血性轻型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口服治疗,每日1次,每次100mg,治疗4周。治疗组采用头针治疗,每日一次,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中风先兆症状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ASL脑血流量r CBF值的变化以及临床终点事件(致残性脑卒中、死亡)发生率,评价头针治疗缺血性轻型卒中的临床疗效。结果:(1)NIHSS量表评分:治疗4周后,头针组较治疗前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对照组较治疗前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针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比较,头针治疗组评分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种疗法均能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头针组对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优于西药对照组。(2)中风先兆症状评分:治疗4周后,头针组较治疗前评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对照组较治疗前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针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比较,头针治疗组评分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头针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均可改善患者症状,头针组在改善患者中风先兆的症状方面作用更显著,头针组优于对照组。随访6个月后,头针治疗组较治疗4周后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对照组较治疗4周后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针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由于随访期治疗停止,两组疗效较治疗4周后均变差,头针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随访时无明显疗效差异。(3)ASL脑血流量r CBF值:治疗4周后,头针组较治疗前r CBF值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对照组较治疗前r CBF值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针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脑血流低灌注状态,增加脑血流量,头针组在增加患者脑血流量方面作用更显著,头针组优于对照组。随访6个月后,头针组较治疗4周后r CBF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对照组较治疗4周后r CBF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针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两组r CBF值与治疗前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由于随访期治疗停止,两组血流灌注量较治疗4周后均降低,两组脑血流灌注被改善的区域均恢复低灌注状态,头针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无明显疗效差异。(4)中风先兆临床疗效:治疗组治疗4周后,痊愈14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治疗4周后痊愈4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头针组治疗4周后症状改善更明显,临床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5)终点事件发生率:随访6个月内,头针治疗组有5例进展为致残性脑卒中,死亡0例,终点事件发生率16.67%;西药对照组有6例进展为致残性脑卒中,死亡0例,终点事件发生率为20.0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针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在干预终点事件发生率方面作用相当。(6)安全性评估:6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未见针刺不良反应和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各项实验室指标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未见明显异常。本研究所采用的两种治疗方法均是安全的。结论(1)头针和阿司匹林两种疗法治疗缺血性轻型卒中患者均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但头针疗法在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加脑血流量、缩小脑血流低灌注区域等方面作用更显著,头针疗法的临床疗效优于阿司匹林。(2)头针与阿司匹林干预终点事件发生率的作用相当,头针疗法可以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3)治疗期间,头针疗法临床疗效优于口服阿司匹林,随访期间,头针疗法与阿司匹林的疗效差异消失,因此头针和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卒中均应长期治疗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4)国际标准化头针治疗规范、取穴简便、无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病人依从性好,是防治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