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股权激励改革措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一直存在的高管长期激励不足的问题,被视为是完善公司激励机制、提高公司价值的重要举措。作为影响股价的重要因素之一的会计盈余信息也越来越成为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与西方成熟市场不同,我国证券市场是一个转型经济中的新兴市场,会计准则和法规制度的不完善、相应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不到位给盈余管理活动的存在提供了空间。如果上市公司高管因为要达到股权激励的目的而进行盈余管理,不仅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还会严重干扰到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所以,对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契约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实证会计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经济学理论进行阐述,并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其次从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现状分析,股权激励的模式介绍和实施股权激励后出现的常见的盈余管理手段等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进行了理论上的推导。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了2010年间沪深两市实施了股权激励的99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截面修正Jones模型计算出可操纵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对实施股权激励的当年与股权激励计划公布的前一年的可操纵应计利润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用以反映股权激励计划公布前后盈余管理的变化情况。然后运用统计软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存在性,管理层持股、股权集中度、董事会规模以及不同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在对研究结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梳理并评述了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基础,首先分别介绍了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然后分别对支撑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存在性的经济学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为现状分析,通过对2010年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进行总体上的分析,从激励数量、激励幅度、激励来源等方面详细描述了股权激励的现状,以及目前常用的盈余管理的手段。第四部分为实证研究,先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样本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公布前后的盈余管理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再检验了股权激励幅度以及其他内部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对实证检验结果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第五部分为总结,归纳概括了全文研究的结论,以此为基础针对如何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后盈余管理行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展望了几点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之前,普遍存在向下的盈余管理现象,以便政策制定者在制定股权激励计划的时候所参考的业绩标准降低,从而降低行权条件,使得管理层后期行权难度降低。(2)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以后能引发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激励程度越高,盈余管理水平越高。(3)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相应的控制能力也就越强,越容易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4)股权集中度越高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说明大股东的股权集中度越高,获取控制权收益的动机越强。这些结论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增量经验证据,也为上市公司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