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社会正从古老的、传统的、乡土的社会转变到现代化的社会,在这一现代化进程中,处在国家与社会的连接点上的村落共同体,具体地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引发了笔者的兴趣和思考。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探讨在社会变迁城市化背景下,由于征地事件而引发的上海市郊村落共同体的变迁过程。文章以中国城市化进程为背景,以上海市郊村镇在征地前后的社区结构变化为线索,探讨社区结构变迁的特点和机制以及社区变迁与宏观社会变迁的联系,同时对在中国建构市民社会做出一定的思考。这不仅对于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中国社会农村体制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导论,对既有的研究进行回顾,提出本文所关注的问题,介绍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阐述和分析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界定本文的核心概念,介绍研究方法,说明本文所存在的不足。第二章是理论准备部分,介绍本文运用的主要理论框架以及借助分析的相关理论,同时回顾既有的相关研究。 第三、四章是实证研究部分,本文选择了上海市郊的村镇进行实地调查,对其从解放后至今的三个与征地相关联的事件性过程——国家建设征地、住宅建设征地和撤村进行了重点的考察,描述了国家、乡镇、村民在这三个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村落内部结构的变化等等,进而揭示出这种角色与行动变化的制度性原因。具体来说,即:首先对所研究的上海近郊的一个村镇做出面上情况的描述和介绍,其次以制度实施为角度,从政府的征地行为入手,分析其行政命令自上而下的施行方式及其在遭遇村庄时所发生的适应性变化;再次从村民、村庄精英、村庄共同体的角度,描述它们对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的不同建构和解读方式,征地使村落的经济基础、组织结构、社会关联、生活样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使村干部与村民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村民与村落组织之间的互动发生了哪些变化。同时透视征地这一实践性的过程中大传统与小传统、大文化与小文化是如何在村庄这个共同体中得到解读和建构的。第五章是理论分析及探讨部分,运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以及孙立平的“事件-过程”分析策略做出一定的分析,同时对中国市民社会的建构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