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虚无主义研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anj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无主义作为一股庞大的哲学思潮,融合了其它几种不同的哲学理论,如先验论、实证主义、唯意志论、“唯一者”理论、“权力意志”理论等等,体现着一种否定的哲学价值观。在这种否定的基调下,虚无主义与19世纪俄罗斯本土的社会背景相结合,经由恰达耶夫、巴枯宁、赫尔岑、和皮萨列夫等人的诠释和发展,形成了一种俄罗斯所特有的虚无主义理论。这种虚无主义理论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对当时的俄罗斯知识分子们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与此同时,这一问题也引起了俄罗斯作家们的高度关注,他们创作了一系列的文学作品,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股虚无主义思潮对俄罗斯社会知识分子的冲击。本文通过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虚无主义进行剖析,客观梳理了虚无主义在俄罗斯的发展历程和轨迹,力图揭示当时俄罗斯知识分子们的哲学思想状态。本文首先对虚无主义理论的概念及来源进行了概括和梳理,然后将19世纪俄罗斯虚无主义的演变过程分为滋生传播和发展分化两个阶段,分别选取了不同的关键节点人物,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结合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展现了虚无主义在俄罗斯本土的发展过程。最后,本文对19世纪文学作品中的虚无主义集群进行了分类整合,将其划分为四类集群形象:“子辈”集群、“新人”集群、“超人”集群和“群魔”集群,并分别阐述了他们的精神特质。本文以理性的角度客观地分析了虚无主义对知识分子产生的影响,一方面它使知识分子们不得不面对丧失信仰和价值虚无的挑战,找寻不到人生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又使知识分子意识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落后,出现了改造社会的渴望。因此,我们要以辩证的角度看待虚无主义。本课题有益于我们更为准确地把握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对虚无主义者们的形象能够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其他文献
中国的英语教学由来已久,然而其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以往的英语教学要么过于重视语法教学而忽略了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致使大部分学生学的都是哑巴英语;要么过于重视语言
学位
拉尔夫·埃里森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描写了一位黑人青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许多批评家从多种角度解读和评价《看不见的人》,但很少有人以美国社会中对黑人的“排斥”和
语言学习者除了要掌握足够的目标语语言知识,还要具有必要的语用能力。然而长久以来受结构主义的影响,中国的英语教学对语用能力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许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即使很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是世界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为弱势种族、性别和文化群体的代表,莫里森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视角,致力于黑人女性主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拥有七种智能,智能间相互联系组合,形成不同的智能特征和风格,这也是个体差异所在。随着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其在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尤多拉·韦尔蒂(1909-2001),作为美国20世纪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以其短篇小说而见长。这位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过自己家乡的女作家获奖无数。作为美国南方文学的杰出代表,她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