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的时候,新的从事劳动的妇女劳动者形象就成为新中国国家话语所极力推崇的“新中国妇女”形象。似乎留在观众印象里的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主要是那些意气风发的女性劳动者形象,其中尤以膀大腰圆的“铁姑娘”形象最有代表性。本文试图以见诸于《人民画报》1960年第20期的封面的一张“铁姑娘”邢燕子的肖像照片为入口,通过深入的个案分析,理清“邢燕子”这一典型视觉形象的含义及其生成与存在的历史语境,以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新中国对劳动女性社会性别角色的建构,来观照新中国视觉文化的研究和认识。在研究过程中,本文试图尽可能地调动当时的政策文献、历史资料、文学作品以及美术、电影、话剧等视觉文化资源,结合主人公、编辑以及剧作参与者的口述,借助文化研究的方法以这个在新中国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邢燕子”为例,试图将其放回其产生、存在的历史语境中阐释其含义、视觉形象生成的过程以及影响这一视觉形象建构的诸因素之间的深层关联。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对“邢燕子”典型形象的含义及其生成的历史语境的深入分析,可见,马克思主义及毛泽东思想关于妇女解放与劳动阶级解放关系以及男女平等观念的阐述是“邢燕子”形象产生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新中国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是“邢燕子”形象产生的直接前提;“为表现新的英雄典型而努力”的要求直接关系到艺术家、媒体、编辑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而相同的服务于意识形态的诉求则使“邢燕子”与“铁姑娘”统一起来,它们都与新中国对女性的要求密切相关。作为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被树立起来的典型的青年劳动妇女的形象,邢燕子的视觉形象的塑造自然受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主人公劳动者身份的强调、阶级身份的表现、性别的凸现以及“青年”身份的刻画四方面的结合勾勒出能“比男人还男人”地劳动的“铁姑娘”形象,以服务于启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女性劳动力投入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建设中的目的;而女性形象在这种局部的“去性别”化过程中,无论是男性化的体态还是被保留的女性化的元素也同样服从于相同的目的,但这并不表明国家意识形态放弃了“妇女解放”的政治理想,而当现实与理论遇到困境时,理论阐释还是做了策略性的变通——这就是具体的历史语境,它支配了形象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