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养盐是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在水体中的浓度和结构将直接影响浮游植物生长,进而影响海区的生产力状况。中国近海是传统高生产力的边缘海,是全球重要的CO2的“汇”区,其海洋生态系统有着一定代表性。近几十年来我国近海的生态系统出现严重问题,营养盐结构失衡,氮元素严重过量,而磷、硅元素缺乏,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趋于明显。为了探讨我国近海营养盐的变化规律和特征,本研究拟借助1975~2000年的长时间序列水文资料(包含PO4-P,SiO3-Si,DO和温度)和2015年秋季航次数据,分别讨论营养盐的季节变化趋势、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垂向湍流通量对初级生产力贡献,期望本文能为我国近海的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支持。主要结论如下:(1)在不同海域、不同层次水体的营养盐在季节上有所不同。表层营养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溶解氧含量表现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在底层,较浅的渤海营养盐有着显著的季节特征,在冬季营养盐浓度最高,春、秋季次之,夏季浓度最低,溶解氧亦然。而在黄海和东海,底层营养盐的季节变化不明显,几乎全年保持在最大值水平,溶解氧含量则表现在春季最高值,秋季最低。(2)25年来,P04-P变化年际波动较大,夏季在渤海呈现降低趋势,而冬季却稍微升高,北黄海全年表现为微弱变化趋势,在南黄海有着显著降低,东海则变化不明显。Si03-Si在中国近海表现为降低趋势,尤其在80年代中期几乎降低到“零”水平,80~90年代水体中的Si03-Si整体要比70~80年代要低。我国近海的DO含量表现为降低趋势,尤其在浅海冬季降低程度更为显著,溶解氧的饱和度25年来也呈现降低趋势,可见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变化同时受到水体温度和生物作用的影响。(3)从空间差异来看,25年来不同海区内营养盐和溶解氧变化并不完全相同,存在年代间差异。最明显变化如下:对于PO4-P,渤海夏季表层呈现降低而在北黄海夏季底层其有稍微的升高;对于Si03-Si,东海长江口附近夏季表层硅酸盐含量的高值区面积不断减少,而东海陆架其他海域的含量变化不明显;对于DO,北黄海夏季底层溶解氧高值区不断缩小。(4)通过2015年秋季现场硝酸盐和湍流剪切观测资料,我们得出东海的湍流扩散系数Kρ范围是(10-7~10-2)m2s-1,通过硝酸盐跃层位置的垂向硝酸盐通量范围是0.02~4m molm-2d-1,在世界陆架海中处于中等水平,黄东海陆架垂向混合提供的营养盐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率为4.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