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DNA含量是生物体的重要指标之一,与生物体生理特性、环境因子以及进化历史等密切相关。杂交是物种形成的重要方式之一,同倍体杂交事件发生后,杂交物种核DNA含量并非是亲本核DNA含量简单叠加后的近似二分之一。它的变化与同倍体杂交物种生长的生态环境和采取与亲本分离的模式密切相关。选择超亲分离模式,杂交物种核DNA含量则高于双亲;选择选择分离模式,杂交物种核DNA含量则居于双亲之间。为了更进一步探索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情况,我们选择了一个很好的植物类群,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上的Senecio aethnensis(2n=2x=20)和S. chrysanthemifolius(2n=2x=20),它们的杂种,以及杂种入侵英国后,形成的同倍体杂交物种S. squalidus(2n=2x=20)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流式细胞术,选取绿豆(Vigna radiata cv. Berken)做内标,测定了各分类群的绝对核DNA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同倍体杂交物种S. squalidus核DNA含量居于两亲本之间,因此我们推测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它物种形成的时间较短,在它成为最后的物种之前不会启动超亲模式,出现超亲的遗传性状;二是由于它是一个入侵种,不需要产生一些便于占领极端生境的超亲性状,只是选择了亲本中有利于新生境的基因。本研究还发现S. squalidus南北居群的核DNA含量差异并不显著,表明快速的适应性分化目前尚未对核DNA含量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