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不孕患者,经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妊娠相关影响因素及妊娠结局的分析,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不孕患者的生育指导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腹腔镜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按纳入随访条件且资料完整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170例,根据术后妊娠情况分为两组(妊娠组和未妊娠组),术后妊娠55例,未妊娠115例,收集如下临床资料,如病史资料:术时年龄、初潮年龄、经期天数、痛经症状、人流次数、不孕年限、不孕类型、既往妇科炎症史、既往相关手术史(曾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经腹腔镜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史);术前实验室检测指标:CA125、性激素六项、抗米勒管激素(AMH);术中资料: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EFI)、美国修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r-AFS)、卵巢囊肿侧别、卵巢囊肿直径、子宫直肠陷凹封闭情况、合并盆腔其他部位内异病灶、手术医师级别;术后用药:术后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术后使用促排卵药;术后妊娠情况:术后(或停用GnRH-a药物后)开始妊娠时间、术后妊娠方式等情况,并分析r-AFS、EFI、术后使用GnRH-a对妊娠结局的影响,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妊娠率及妊娠结局的因素。 结果: 1.本研究显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不孕患者170例,经腹腔镜保留生育功能性手术后1~2年内自然妊娠55例,妊娠率为32.35%(55/170)。 2.术后(或停用GnRH-a药物)3月内妊娠17例,3~6个月内妊娠19例,6~12个月妊娠14例,12个月以上妊娠5例,妊娠率分别为10.0%(17/170)、12.42%(19/153)、10.45%(14/134)、4.17%(5/120),累积妊娠率分别为10.00%(17/170)、21.18%(36/170)、29.41%(50/170)、32.35%(55/170),术后3~6月内妊娠率最高,术后12个月以后妊娠率明显下降。 3.研究显示Ⅰ~Ⅱ期患者的妊娠率为40%(18/45),Ⅲ期患者的妊娠率为35.71%(20/56),Ⅳ期患者的妊娠率为24.64%(17/69)。 4.研究显示EFI评分≤4分者,妊娠率为11.43%(4/35),EFI评分5-8分者,妊娠率为34.78%(40/115),EFI评分9-10分者,妊娠率为55%(11/20)。 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时年龄、既往有妇科炎症史、既往相关手术史、卵巢囊肿侧别、EFI评分、子宫直肠陷凹封闭情况、术后使用促排卵药在妊娠组与未妊娠组之间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初潮年龄、经期天数、术前痛经、人流次数、不孕年限、不孕类型、术前CA125值、r-AFS分期、卵巢囊肿直径、合并盆腔其他部位内异病灶、手术医师级别、术后使用GnRH-a药物,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FI评分高是术后妊娠的保护性因素;年龄>35岁、既往有妇科炎症史、既往有相关手术史、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影响术后妊娠的危险因素。 7.本研究显示妊娠组与未妊娠组术前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睾酮(T)水平、AM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激素(P)、泌乳素(PRL)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8.不同r-AFS分期、不同EFI评分及术后是否使用GnRH-a药物,其妊娠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EFI评分较高是影响术后妊娠的保护性因素;EFI评分越高,妊娠率就越高。 2.年龄>35岁、既往有妇科炎症史、既往有相关手术史、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囊肿是影响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妊娠的危险因素;平常应尽量减少妇科炎症的发生,对于复发性和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若行手术治疗,需慎重考虑。 3.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不孕患者,术后妊娠率受术前内分泌的影响,若术前有内分泌紊乱,应积极治疗、纠正内分泌紊乱,以提高受孕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