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音乐作为精神财富的代表,其中也渗透着文化的细胞,可以说,文化是产生音乐的温床,音乐也是文化的另一种输出形式。本文认为,要想深刻的了解音乐本体的特性,必须与其文化内涵的探索相结合,从更广阔的语境角度来思考音乐,才能真正的理解音乐本体的价值。《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把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为每个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笔者的问卷调查也发现,该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完全符合目前高中生的音乐学习心理取向的。笔者查找了有关提高音乐文化素养的文献,发现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大学生开放通识课程的讨论上,而针对抽象能力、理解能力稳步提高,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高中阶段却没有探讨,笔者认为,这不免有些遗憾,错失了一段育人的关键时期。本文认为,音乐文化素养的提升完全不同于简单的讲授音乐创作的背景知识,或是介绍作曲家、演奏家的生平,或是干脆变成一堂中间穿插背景音乐的地理课和历史课,这些教学方法都完完全全偏离了音乐本体。任何一个学科的成立,都必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把音乐本身的体系与魅力完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是责无旁贷的责任。本文认为,音乐与文化的结合必须要深入挖掘音乐是如何通过其要素(音色、旋律、节奏、曲式等)来完美的呈现特定文化的,要探索的文化内涵也应该是与音乐本体关系最密切的那部分,而不是把音乐与文化没有关联的简单相加,或是不管与音乐的关系亲疏,都通通搬上课堂。综上所述,本研究根据教学模式构成要素,把哲学解释学与人类学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针对目前高中生音乐素养水平的现状提出了“文化分析”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想,意在不走以学习音乐技能技巧为主的专才音乐教育路线,而是走惠及全体学生、提高整体国民音乐文化素养的通才音乐教育路线,这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符合课标的培养目标,是一项有意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