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居民饮食结构调整加快,人们对食物的需求由吃饱吃好逐步向追求营养均衡的方向发展,在消费总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不同种类食物间的替代正在发生重要变化。本文从历史演变角度分别研究食物消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调研建立模型进行分析,旨在评估当前饮食结构变动下的需求变化,以引导食物生产结构调整升级。本文研究了我国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和不同种类食物的消费特点:(1)消费总量持续增加,动物性食物年均增速为4.9%,快于植物性食物;主粮消费量逐渐下降,动物性食物消费比例明显上升。(2)肉类食品中禽肉逐步替代猪肉,牛羊肉消费量占比相对稳定,而水产和奶类等食物的消费量和比例在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增长。(3)早期消费量主要受到供给不足的限制,后期主要是需求增加拉动消费量增长。在维持供能的情况下,人们会根据供给和收入水平偏向动物性食物消费选择,并受经济增长、收入增加的影响,在时序上具有同向性和一致性。(4)居民食物消费城乡和地区差异显著,城镇居民膳食结构较为平衡,农村居民存在对奶类、水产品摄入不足和对谷物摄入过量共存的情况。预测2020年我国奶类和水产品存在较大供需缺口。在实证分析方面,根据20省入户调研的数据建立模型分析对消费结构和消费量的作用,得出了除收入和价格等传统因素对食物消费产生重要影响外,消费偏好、健康意识和地区发展程度等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收入水平对城镇居民水产和奶类等食物影响最为显著,影响系数均为0.20,但对其他种类的食物产生的影响不明显,产区、地区差异、饮食结构和偏好等因素对消费量的影响较为明显。说明在消费者购买食物的决策中,收入、价格等显性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饮食习惯、教育程度、年龄等隐性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强。本文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的政策建议:一是大力发展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二是根据食物消费需求调整生产结构,减少主粮增加饲用粮,重点发展畜禽业和水产养殖业;三是与时俱进地提出科学的膳食模式,培养居民的食物安全意识,引导居民向更健康的饮食结构调整,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其他文献
从丹洲营站货场的作业现状、既有货场作业能力情况、货源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提升丹洲营货场作业能力的必要性。结合货场取送车作业能力、装卸作业能力、货位能力和搬运
中药治疗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一些中药-药物会出现药物相互作用,甚至可危及人类生命。其作用机制主要与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有关,由于中药可以增强或者减弱药物代谢酶和药
介绍了《李汝珍师友年谱》及其作者李明友,分析认为《李汝珍师友年谱》的特色在于其选题的挑战性、研究模式的创新性以及文献梳理考据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对其价值进行了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学科,也是社会活动中需要具备的能力。面对新形势,英语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注重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语法是英语中的重要知识内容,对学生英语能力和英语水平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应当思考英语语法教学策略,促进课堂教学活动创新,加深英语语法知识理解和掌握,为学生英语深入学习和有效利用奠定基础,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1.
影视艺术中意味感一般都是通过影片中角色之间以"非语言"交流的形式体现出来。本文首先对影视艺术中的"非语言交流"进行了解释,主要涉及身势学、人际距离学等知识;其次解释了
传统教育存在过分重视知识传输、学生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本文研究工科学生能力培养构成要素,分析传统工程教育方法的特点,提出提升工科学生能力的培养举措———基于课程项
成都八十年代推进改革、开放,在流通领域内,各种专业贸易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流通职能发挥出巨大的吸引力、辐射力,造成万商云集,货流不息的势态,市场出现空前繁荣。当前,
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各个学科也开始广泛应用多种新型教学模式。其中支架教学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情境式学习氛围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习能力。英语是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类型,更是一种思维和交际并存的工具,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文化素养。写作作为英语教学重要组成,应用支架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水平。  1. 明确学生实际情况  相关研究指出,当前大部分初中生英语
很多复杂系统都可以采用网络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如社会关系网络、食物链网络、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基因网络、代谢网络等等。网络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成功应用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