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暴露出越来越多新问题,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时性与科学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政府在实行宏观调控政策的过程中总是过于强调经济总量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我国经济结构的严重扭曲,导致我国经济结构长期表现为高投资、低消费。根据我国统计局数据结果,2016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仅为39.21%,远远低于国际一般水平的50%。从长远来看,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将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仅仅依靠市场力量无法保证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持续健康增长,所以政府应实施与之匹配的货币政策、运用合适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刺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在此背景下,研究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以及内在的传导机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和居民消费理论,论述了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内在影响机制。本文还对我国居民消费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虽然不断增长,但居民消费率持续降低;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较大增长,且城乡消费差距呈下降趋势,但差额仍然较大。最后论述了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通过分析发现,造成我国居民消费较低的原因包括: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较慢、房价增长较快、居民食品支出所占比重较高、居民重储蓄轻消费观念等。本文选取2001至2016年的季度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有向无环图(DAG)技术,通过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探讨了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及效应。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在利率传导机制上,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着由货币供应量到利率,再到居民消费的同期因果关系,方差分解结果显示货币政策在短期主要通过货币渠道影响居民消费,在长期利率渠道和货币渠道都发挥了较大作用,且利率渠道传导的作用更大;(2)在资产价格传导机制上,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着由货币供应量到房价,再到居民消费的同期因果关系,而金融资产价格与居民消费相互独立,方差分解结果显示我国货币政策难以通过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影响居民消费,但能通过房价传导至居民消费;(3)在信贷传导机制上,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着由货币供应量到利率,再由利率到居民消费的同期因果关系以及由货币供应量到银行信贷,再由银行信贷到居民消费的同期因果关系,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在短中期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贷渠道影响居民消费,在长期利率机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更大。针对研究结论,本文从政府、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三个角度提出以下建议:(1)发挥好信贷机制对居民消费的调控作用,政府应完善银行信贷机制和实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商业银行加快贷款制度改革,以增加商业银行放贷的灵活性;(2)中央银行在短期要着重于扩大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发挥好货币政策信贷机制的传导作用,在长期要重视利率机制的作用;(3)鼓励金融工具创新,让居民可以有更多的金融资产进行投资,有助于货币政策通过资产价格传导途径发挥作用;(4)发挥好房价对居民消费的调节作用,央行实行货币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货币供应量对房价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