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缺失的因应研究 ——以沈阳市三所高中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LEY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的颁布,强调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成为历史教学中的新的理想和重点目标。在实现新课标精神中,有效合理的课程资源开发是其重要手段。而历史是由人构成的,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来源于特定的历史时代,以其个性化的活动,从不同侧面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进程。他们自身的个性特点与人物活动成为了历史事件的创设者、历史现象的发起者、历史活动的连接者、社会价值的传承者。历史人物的引入有利于构建历史课堂的灵魂、有利于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青少年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探索充满了积极性,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历史人物的开发和利用。但是结合笔者的工作经历和相关问卷调查发现,历史人物缺失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普遍现象。为了了解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缺失”的具体表现,以便找出解决对策,笔者设计了《高中历史人物教学的现状调查问卷》,并对辽中区一高中、二高中、第一私立高中三所高中936名文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历史人物的开发有限”、“群体人物和普通人物的缺失”、“历史人物形象的格式化”、“历史人物的育人功能不足”等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我们要了解,历史中的人物是展现过去人类社会的,而现实中的我们是面向未来生活的,作为历史教师就是要把历史中的人引荐给现实中的人,让现实中的人以史为鉴,获得更多的经验和勇气。因此笔者综合采用问卷调查法、学生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缺失”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探讨,并从教师的角度提出了相关解决策略,以期为落实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提供一定的借鉴。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逐渐受到了关注和重视。国家需要青年人的努力,社会需求合格的接班人,历史课程也要为素质教育添砖加瓦。在这样的背景下,增强高中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显得尤为重要。历史使命感应以历史事实为前提,以历史认同为基础,以历史课程为环节,将个人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紧密联系,传承历史故事,勇担历史使命。但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中学生的身心也与以往不同,有了发展变化。此外,高中课
新一轮教育改革正在进行,对人才培养和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中国,语言仍然是教师在课堂上“传道受业解惑”的主要媒介,也是教师素养的外在表现。提升教师课堂语言专业性,更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历史能力的培养和历史思维的形成。本文以提升教师课堂语言专业性为着力点,推动教育改革,助力人才培养。在文献资料查阅和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教学和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本文叙述语和解释语也着力点,提
空间几何体是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抽象得到的几何模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立体几何又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对学生直观想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高中公理化方法渗透的主要素材。由于其抽象、严谨的特点,女生在学习立体几何的过程中普遍感到吃力,这是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作为高考必考的内容,很多女生在立体几何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始终无法突破
“少教多学”范式是指教师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学生在教师“少教”、“精教”过程中多学多思多行动,实现教与学和谐共生,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范式。教师通过针对性、启发性、创造性、发展性地“教”,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深度学习。这一范式的运用能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满足素质教育的发展及高考不断深化改革的需要,改变“满堂灌”式教学现状,教师在减轻教学压力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同时
谈及“生态”往往会把它与自然联系起来,而生态系统失衡会导致全人类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如今“生态”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生态”,已扩展到了教育学范畴。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与传统教育初步结合,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构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学术工具。为了促进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并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潜力,国家实施了新课程改革措施,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中历史教材的不断调整,历史课堂对一线教师的能力和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面临的课堂改革压力也越来越大。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老师把所有的知识通过讲授法的方式讲解,学生用记笔记的方式记录老师所讲的内容,死记硬背、机械学习。对很多知识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更谈不上能够熟练的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探索按照课改要求将课堂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和策略成为
在新时代新发展中,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而问题,是理解知识和形成思维的基础,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前提。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使其具备科学精神更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吁。在教育体制不断创新和改革的背景下,历史学科愈发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具有能够实现自身综合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品格与能力,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堂中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
责任教育是中外教育界经久不衰的经典命题,中国自古就重视人才培养中对道德素养的提升,其中责任是主要内容之一,西方自近代以来各国都重视对其公民责任意识的塑造,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有不同层次的目标及途径,20世纪下半叶联合国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和“学会关心”的研讨会中都提及个人的责任培养。当下中国青少年一代面对信息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身上担负着国家间实力竞争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党和政府也十
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iPad应用于课堂教学成为了教育领域的一大变革,特别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机构、教育教学环境、教与学评价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往往是教师主导的,教师通过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反馈给教师这种模式。这样的互动方式往往难以让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思维的根本性变化,相比于传统的PPT、电子白板教学,iPad强大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非常注重乡土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这是因为乡土史资源内涵丰富,是生动的教育素材,可以唤起初中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家乡以及祖国的热爱,实现家国情怀的教学目标。青岛西海岸新区,是一个国家级新区,不仅现代化水平很高,发展势头猛烈,而且还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在这里发现了距今约四万年的原始人类遗存,往后延伸,这里也是中原文明的衍生地,战国七雄的齐国在这里修建了齐长城,千古一帝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