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SHP2(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2)是一种胞内酪氨酸磷酸酶,包含两个SH2区域,可以通过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激素类激活Ras-Erk通路。近年大量研究证实,SHP2是一种原癌基因。然而有动物实验显示,SHP2可以降低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SHP2是ZAP70调节JAK/STAT与ERK通路的下游调节因子。幽门螺杆菌CagA可以影响SHP2/ERK与JAK/STAT信号通路的相互转化。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脂多糖(LPS, lipopolysaccharide)是否通过STAT3调控IL-6的表达影响胃癌的发生以及SHP2在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Hp-LPS(0μg/ml、1μg/ml、10μg/ml)刺激胃癌细胞12个小时,westernblotting检测STAT3、SHP2的变化,Real time PCR检测STAT3、SHP2的mRNA水平的变化。Hp-LPS(1μg/ml)刺激胃癌细胞(0min、1min、10min、30min、60min),western blotting检测P-STAT3、P-SHP2的变化;Hp-LPS (0、1μg/ml、10μg/ml、20μg/ml、40μg/ml)刺激胃癌细胞30分钟,western blotting检测P-STAT3、 P-SHP2的变化。给予SHP2阻断剂NSC87877(60μg/ml)干预细胞6小时后再给予Hp-LPS(1μg/ml)刺激胃癌细胞30分钟,western blotting及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给予NSC87877与未给予NSC87877处理组,P-STAT3、P-SHP2、 P-ERK的变化;ELISA检测两组IL-6的表达水平。结果:Hp-LPS(0μg/ml、1μg/ml、10μg/ml)刺激胃癌细胞12小时,western blotting检测STAT3及SHP2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各组相对表达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Hp-LPS(0μg/ml、1μg/ml、10μg/ml)刺激胃癌细胞12小时,Realtime PCR检测STAT3的mRNA表达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SHP2的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Hp-LPS(1μg/ml)刺激胃癌细胞(0min、1min、10min、30min、60min),western blotting检测P-STAT3的蛋白表达量30分钟达到高峰,总体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SHP2的蛋白表达量30分钟达到高峰,总体比较差别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Hp-LPS (0、1μg/ml、10μg/ml、20μg/ml、40μg/ml)刺激胃癌细胞30分钟,western blotting检测P-STAT3的蛋白表达量随着刺激浓度的增高而增加,总体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HP2不同浓度的蛋白表达量差别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NSC87877(60μg/ml)阻断细胞6小时后,westernblotting检测P-STAT3的蛋白表达量较未给予NSC87877处理组明显增加,P-SHP2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内P-STAT3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强,P-ERK的表达量明显下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IL-6的表达量明显增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研究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LPS可以激活STAT3促进IL-6的分泌增加。SHP2是幽门螺杆菌LPS激活STAT3促进IL-6的表达的重要调控因子。背景: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胃癌的发病是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诱发胃癌最重要的单一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其列为人类胃癌的Ⅰ类致癌原。近年国外学者在多种H.pylori菌株中发现一种新的毒素蛋白基因家族,因其表达的蛋白能诱导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故称为TNF-α诱导蛋白基因家族。TNF-α诱导相关蛋白(Tipα)在H.pylori致胃癌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毒素Tip-α(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对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是否依赖于NF-κB(核因子κB)途径。方法:从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26695菌株扩增位于H.pylori0596的Tip-α基因,重组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表达并纯化Tip-α蛋白,Western blotting鉴定。Tip-α(12.5μg/ml)作用于SGC-7901、GES-1细胞不同时间点后ELISA检测细胞因子的变化。Tip-α(12.5μg/ml、25μg/ml、50μg/ml)刺激细胞2小时后ELISA检测细胞因子的变化。PDTC(四氢吡咯烷即NF-κB特异性的抑制剂)阻断NF-κB后检测Tip-α作用细胞后IL-8、IL-1β和TNF-α的变化。结果:用抗Tip-α抗体作western blotting检测纯化蛋白,证实已得到目的蛋白。Tip-α(12.5μg/ml)刺激细胞后细胞因子IL-1β、IL-8、TNF-α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作用两个小时后炎症因子的表达达到高峰,总体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数据并未显示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分别以12.5μg/ml、25μg/ml、50μg/ml的Tip-α作用于细胞两个小时,研究结果显示给予Tip-α处理后,细胞因子的表达较未处理组增加,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Tip-α(12.5μg/ml)刺激细胞两个小时后细胞因子的表达达到高峰,研究数据并未显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Tip-α(12.5μg/ml)刺激两组细胞2小时后,ELISA检测SGC7901中炎症因子的表达量明显高于GES-1,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TC(12.5mg/ml)阻断NF-κB后,Tip-α(12.5μg/ml)刺激细胞2小时,炎症因子的表达较未给予PDTC处理组明显下降。结论:幽门螺杆菌Tip-α可以通过NF-κB促进致炎细胞因子的表达。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基础的慢性炎症过程,重度萎缩性胃炎后期常出现肠化生(IM)、异型增生(ATP)、甚至癌变(癌变率2%~8%)。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癌前状态之一。现有研究表明胃癌癌前病变中存在甲基化异常,而叶酸缺乏可导致DNA甲基化的紊乱和DNA修复机制效率的减弱。DNA的甲基化异常程度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目的:探讨叶酸结合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1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84例,其中Hp阳性90例,阴性94例。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a和b组。a组43例,予标准三联Hp根除治疗后再予叶酸治疗3个月。b组(47例)和Hp阴性者均予叶酸治疗3个月。各组治疗前、口服叶酸1个月、口服叶酸3个月时分别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并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各组治疗前及停药3个月时分别接受胃镜检查,并行内镜下评分、病理评分及t检验。各组治疗前及停药3个月时分别抽取静脉血并以ELISA法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PG)I、PGII及胃泌素17水平。结果:所有患者经叶酸1个月时的临床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t=1.38),与治疗3个月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治疗结束时临床症状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0,P=0.00)。所有患者治疗前胃镜下评分与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2,P=0.00)。a组治疗后胃镜下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病理评分(炎性反应、活动性、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治疗前血清PGI水平低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P=0.00);PGII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P=0.81)。所有患者治疗后胃泌素17水平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P=0.00)。结论:叶酸联合Hp根除治疗对萎缩性胃炎的转归有利,可促进血清PG及胃泌素的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