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伴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发病率高,而且PVTT常引起急性门脉高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甚至顽固性腹水,导致肝功能衰竭,预后凶险,如不治疗多在短期内死亡。既往对于肝癌合并PVTT,尤其是门静脉主干癌栓者,因恐诱发肝功能衰竭,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被视为禁忌。后经许多学者进一步研究及临床试用,TACE对伴PVTT的HCC患者取得一定的疗效。目前认为TACE已不再是伴PVTT的HCC的禁忌。但由于伴PVTT的HCC患者肝功能较差,术中化疗药及栓塞剂用量受限及术后肝功能损害等原因,TACE远期疗效并不满意。我们发现TACE前后采用中医中药辅助治疗,能改善临床症状,保护肝功能,对抗术后毒副反应,减轻免疫抑制,在治疗及预防肿瘤复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课题对伴PVTT的HCC患者TACE治疗后6个月内的近期疗效进行观察,并对TACE治疗前后中医证型演变进行研究,初步归纳其中医证候特点,以利于指导中医围TACE期治疗,提高伴PVTT的HC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7年1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室治疗的伴PVTT的HCC患者共62例进行研究。观察TACE的近期疗效并分别观察介入前及介入后3天、7天、14天、21天证型动态演变情况及中医临床症状变化。结果:1.原发性肝癌伴PVTT患者属晚期肝癌,介入前肝肾阴虚型及湿热蕴结型所占的比例最高,分别为40.3%、27.4%,其次为气滞血瘀型,为21.0%,肝郁脾虚型所占比例最低,为11.3%。2.介入后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湿热蕴结型变化最大,肝郁脾虚型介入后3天、7天、14天、21天分别较介入前减少了14.29%、42.86%、28.57%、14.29%,湿热蕴结型分别减少23.53%、29.41%、11.76%、17.65%,气滞血瘀型介入后3天、7天分别较介入前增加了30.77%、38.46%。肝肾阴虚型变化较慢,但其在各个时期内所占比例最大,其所占比例最小为介入前,为40.3%,最高为介入后21天,为46.78%。3.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湿热蕴结型介入前与介入后14天、21天比较,症状均有较大程度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肝肾阴虚型介入前与介入后21天比较,症状改善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对于肝肾阴虚型患者,介入治疗对中医临床证状改善方面效果不明显。各个证型介入前与介入后3天比较,症状均无明显差异。4.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湿热蕴结型和肝肾阴虚型,各个时期内症状积分逐渐增高,说明四种证型轻重程度依次加重。5.疗效评价:在肿瘤大小方面,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湿热蕴结型及肝肾阴虚型有效率分别为42.86%、38.46%、29.41%和28%,但四种证型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门静脉癌栓变化方面,CR 2例(3.23%),PR 13例(20.97%),NC 33例(53.23%),PD 14例(22.58%)。在生存质量方面,治疗后1个月生存质量积分较前提高,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个月较前改变不明显;治疗后6个月较前降低,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生存率方面,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83%和63.6%。结论:1.伴PVTT的HCC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各期中医证型以肝肾阴虚型所占比例最大,因此肝肾阴虚为该病基本病机,治疗应以滋补肝肾为主。2.介入治疗后7天内证型主要向气滞血瘀型转化,7天以后主要向湿热蕴结、肝肾阴虚型转化。3.TACE在控制肿瘤大小、门脉癌栓及改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方面均有较明显的短期疗效。在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方面,TACE对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湿热蕴结型较肝肾阴虚型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