妨害公务罪中袭警行为的认定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pti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袭警行为是指行为人暴力威胁或暴力袭击正在依法执行公务的人民警察。对于袭警行为,我国《刑法》第277条的第1款和第5款都有明文规定触犯刑法构成犯罪,行为人为此应承担刑事责任。但是由于法条过于简单,法条中用词的相应内涵并没有具体明确,导致司法实践和学理界对其认定存在争议。而我国现今暴力袭警犯罪事件数量逐年递增,影响越发恶劣,危害也越发严重。袭警事件发生之后,针对袭警行为的认定是非常关键的,这不仅是对犯罪分子的惩戒以及国民的警示教育,更是我国刑法自身的应有之意。本文是对袭警行为的认定展开的,针对条文中词语内涵进行深入剖析,为我国袭警行为犯罪的界定提供助益。
  本文的正文共分为五部分,主要内容及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章:袭警犯罪现状
  本章主要探讨我国现今袭警犯罪的现状,通过列举实案和数据展示袭警行为的特点、原因以及危害,并分析表明袭警犯罪案件在司法实践中认定的不足。民警因公牺牲和因公负伤的数据逐年增加,袭警案件数量越来越多,严重性也越演越烈。这些袭警事件手段多样化,暴力特征突出;行为人情绪难控,群体性特征明显;被害人主要为执行职务的警察。社会矛盾的转移、警察权威的弱化、犯罪分子的个体因素、相关法律的缺陷等都是导致袭警事件数据增多的原因。袭警行为导致国家法律权威、警察的基本人权、社会执法环境遭到破坏以及社会群众安全感缺失。与此同时,对袭警行为中暴力程度的判断基准,轻微伤的行为后果评价,依法要件认定标准,人民警察的范围界定都未有确切的规定和解释,学术界与司法实践操作对此存在条文理解的分歧,破坏了法律适用的统一。
  第二章:袭警行为客观层面的认定
  首先,探讨暴力、威胁、袭击等动词词汇内涵。关于暴力的内涵,本文从暴力袭警行为的范围和程度切入,揭示暴力袭警行为的暴力含义和行为本质。暴力袭警中的暴力范围不仅包含直接暴力,还包含间接暴力,即对物的暴力(此物品需设限定条件),但是不包含无形暴力和本能性轻微暴力行为。针对袭警行为暴力程度的认定,应采用具体危险说,考虑具体案件的具体内容判断袭警行为的危害性。因此妨害公务罪中袭警行为的暴力,是指行为人针对人民警察或者与人民警察的职务有密切关系的物品采取物理性强制行为,致使人民警察无法正常依法执行职务,达到阻碍和妨害的程度。关于威胁的认定,威胁是直接施加于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以严重不利伤害等行为手段迫使人民警察达到内心强制的行为。威胁行为使得正在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内心产生了恐惧逃避等影响执法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关于袭击的认定,袭击是具有侧重现场攻击性、现实紧迫性和强暴攻击性的行为,并非潜在或未来的以及非暴力的危害行为,当场使用暴力是袭击行为的本质。
  其次,探讨袭警行为的行为对象,即“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对袭警行为的对象范围及其限制性条件进行分析认定。一是讨论袭警行为的行为对象,即人民警察。袭警行为的对象应仅限于警察法规定的四类人民警察以及在其带领监督下从事辅警类工作的辅助人员。二是论述人民警察执法的时间性。在依法执行职务的适时性判断上,整体看待人民警察执行职务的特性,人民警察执行职务的时间应为前期准备,中期实施和后期结束,且其中包含待机阶段。三是阐述人民警察的依法性。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要求实质和形式并重。在职务行为的合法性判断上,由法院审查执法者执行职务时形式是否合法,和人民警察执法行为的瑕疵程度,以及判断人民警察执法行为实质是否合法,平衡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保护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行为。四是探讨人民警察执行的职务含义。人民警察执行的职务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和谐,依法行使行政和司法权力,履行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的职责的活动。警务具有打击犯罪性、管理社会性和服务性。对警务进行判断要依据其含义及特点,认定人民警察执行的活动是否归属警务,谨慎界定袭警行为,严格适用妨害公务罪。
  第三章:袭警行为主观层面的认定
  本部分主要从认识因素与犯罪动机两个方面展开阐述。对于袭警行为的认识因素,应当包括明知自身实施的袭警行为和所实施行为针对的特定对象。对于袭警行为人存在对象认识错误时,应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关于袭警行为人的明知,在司法实践中,可以通过警务人员的警服或相关执法证件等因素综合认定。对于袭警行为的犯罪动机,如逃避、抗拒、报复等心理,表露了袭警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对刑罚同样构成影响。对此,应将案中情节与案外情节相结合,考察行为人动机,判处适当的刑罚。
  第四章:司法适用
  本章节主要从罪与非罪之间的区别和此罪与彼罪的区别两部分展开论述。简要探讨因袭警行为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而可能产生的罪名之间的区别。司法实践中的一般袭警行为与袭警类妨害公务罪不能混淆,刑法与治安管理之间要明确,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动则就启用刑法。与此同时需要注意,袭警类妨害公务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二者的界分,要根据案情的证据查明行为人的行为客观方面是否存在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并且注意区别袭警类妨害公务罪与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区分,两者在司法实践中常常相伴相生,要根据案件的情况,伤亡的严重性采用最适宜的罪名和刑罚,让行为人承受应有的刑罚惩处。而袭警类妨害公务罪与报复陷害罪和绑架罪有明显的差异,不可混为一谈。
  第五章:针对我国袭警事件频发现状的应对建议
  在文章的最后,针对我国袭警事件频发现状给出应对的一些个人建议。对袭警行为案件的遏制,主张通过对条文的界定提出法律适用建议,不能因为司法实践中的某些问题就轻易地呼吁和依赖立法,应当另寻他路,即通过对行为人的主客观层面进行系统全面地解释的途径来加以解决。同时在治理袭警现象上,重新定位警察职能、重塑警察执法权威、规范警察执法行为、建立多渠道纠纷解决机制、提高惩罚效率,多种举措并行共同预防和打击袭警高发现象。
其他文献
Exhibition industry has great impetus to the economy;it is known as the "city of bread" "urban business card" "the city economy booster".Langfang locates in Bohai sea exhibition economic belt,is a mor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使得世界经济陷入长达十余年的增长停滞与瓶颈期,并且后金融危机时代兴起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对世界投资贸易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贸易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由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经过六年的发展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可,沿线国家与中国存在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为中国和世界投资贸易发展带来了机遇。持续不断的中美贸易摩擦也为中国出口贸易埋上了一层阴影,中国急需寻找和开辟新
学位
此前,我们常见的太阳能能源获取方式通常是通过房顶,或者是在广阔的空地上摆放硅胶面板,多用于工业领域。如今,获取太阳能源的方式即将改变。这个位于密苏里州名为Curbed的休息站即将成为一个试验场地:在道路上铺设可以产生能源的太阳能面板。近期,全球都在开展这样的试验,在Curbed休息站开始的试验只是其中的一个。
近年来,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始在中国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家庭农场是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发展家庭农场是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趋势。研究家庭农场对农业保险的需求问题,对山东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来说主体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因此,本文以山东省示范家庭农场287份调查问卷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文在回顾和梳理了中国现阶段农户对农业保险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农
学位
农业贷款难是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限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复杂繁多、农户可抵质押资产有限等原因,信贷机构往往不愿向农户提供农业贷款服务。为解决农业贷款难问题,国家提出开展银保互动合作模式,鼓励农户参加农业保险,以稳定农业收入、降低信贷风险发生概率。理论上,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之间存在内外部协同效应,能减少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促进共同发展。但已有研究却对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的互动关系存在分歧。通过分
学位
自21世纪以来,互联网迅猛发展,电子技术高速演变,其跨空间性使传统的诈骗犯罪行为分化,诈骗实行人、取款人、被害人相互分离,新型的电信诈骗犯罪形式应运而生。然而,最近几年,电信诈骗行为人为了躲避追查,电信诈骗愈加集团化、分工化,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诈骗人员严格分工,联络人员、购买银行卡POS机、购买通讯设备、拨打诈骗电话、发送诈骗短信、骗取钱款、转账分流等行为环环相扣,其中帮助取款人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最
在跨越式发展的社会中,出现了一些表面上与犯罪没有关系,但却在实质上提供了帮助以推动了正犯实施相应的犯罪,在刑法中,这就被称作“中立帮助行为”。律师提供咨询服务就属于中立的帮助行为的一个内容。由于法治不断的健全,律师行业队伍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并且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觉醒,公民进行法律咨询将会成为一种趋势。结合当前“扫黑除恶”的背景,由于有的黑恶势力组织通过雇佣律师顾的手段,打法律的“擦边球”,律师
近三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法分子采取偷换(包括覆盖)商家收款二维码的方式侵犯他人财产的新型犯罪,就此类案件的犯罪定性问题,司法实务界存在分歧,刑法学术界亦众说纷纭,有“盗窃罪说”、“侵占罪说”和“诈骗罪说”三种观点,目前仍然没有形成公认的结论。本文致力于探讨和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正文分为四章,全文约五万字。  第一章:偷换二维码侵财行为及其相关法律关系解构  本章意在为后文解决犯罪定性问题奠定
法律的目的在于规范社会主体的行为,然而成文的刑法因其自身具有的滞后性、抽象性等局限性,无法紧紧跟随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新型犯罪行为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当然解释作为刑法解释的一种,是弥补成文刑法弊端的主要理论工具之一。比如,对行为人主观上想生产“麻黄碱”,客观上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生产出中间物“甲卡西酮”,在刑法上的认定存在疑问。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刑法中的其他解释都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而当然解释
学位
“P2P网贷”是指个体(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下同)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是一种经由互联网的催化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直接融资方式。“P2P网贷中的非法集资共犯”则是指在P2P网贷中的非法集资共同犯罪。但由于其犯罪所涉及罪名的特殊性、人员的众多性等,导致在司法界和理论界对于其共犯的认定仍然具有极大的分歧。本文将致力于探讨和解决此共犯的认定问题。  本文共计四万五千余字。除导论外本文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