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限域效应广泛存在于多孔材料中,对反应物分子的扩散、吸附和催化反应过程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催化体系中孔道限域效应的研究,能够帮助研究者设计与开发高效催化剂。目前,对孔道限域效应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微孔分子筛、MCM-41系列介孔分子筛、碳纳米管以及MOFs等结构规整材料,且研究的催化体系也较为简单。但对结构非规整材料在复杂反应体系下的孔道限域效应甚少涉猎。柴油加氢精制是石油炼制重要的二次加工过程,催化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限域效应广泛存在于多孔材料中,对反应物分子的扩散、吸附和催化反应过程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催化体系中孔道限域效应的研究,能够帮助研究者设计与开发高效催化剂。目前,对孔道限域效应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微孔分子筛、MCM-41系列介孔分子筛、碳纳米管以及MOFs等结构规整材料,且研究的催化体系也较为简单。但对结构非规整材料在复杂反应体系下的孔道限域效应甚少涉猎。柴油加氢精制是石油炼制重要的二次加工过程,催化剂性能优劣是该技术得以优化的关键。本论文通过对柴油加氢精制催化剂孔道限域效应的研究,为高效催化剂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指导。论文首先采用溶胶-凝胶法、均匀沉淀法、水热晶化法和双水解法调控了氧化铝的孔道结构。结果表明,不同方法所得氧化铝的表观形貌、微观结构、铝原子的配位环境等差异较大,不利于研究催化剂的孔道限域效应。为使催化剂的反应性能差异主要来自于孔道结构的影响,最终选用操作简单、对孔道调控范围较宽的阴阳离子双水解法制备氧化铝。通过改变晶化温度、合成体系的p H等条件对氧化铝的孔道结构进行了调控,制备出了孔径在3.1至8.6 nm间可调的单一介孔和双介孔氧化铝。此外,为研究大孔在加氢精制催化剂中的作用,本研究还采用二次重整法得到了等级介孔-大孔氧化铝。以不同孔道结构的氧化铝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Mo O3/γ-Al2O3催化剂,研究了单一金属组分催化剂的孔道限域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催化剂除孔道差别较大外,诸如表观形貌、微观结构、铝原子配位环境、酸性质等基本相同。氧化铝的孔道结构对反应物种的吸附、催化剂活性相的结构影响显著。具有等级孔道和大孔径的催化剂减弱了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中甲基的空间位阻,有利于提高吸附质与吸附中心的可接近性,进而促进了吸附过程。孔道结构可以通过影响Mo S2层与层之间的范德华力而调控活性相分布。小孔径有利于反应物分子与Mo S2边位接触,大介孔促进了反应物分子对Mo S2角位的可接近性。对单一介孔催化剂而言,孔径为5.9 nm的催化剂因具有较高的Mo S2堆积层数、较弱的活性组分与载体相互作用、较多的CO化学吸附量而对4,6-DMDBT显示了最优的脱硫活性。等级孔道催化剂因其独特的孔道优势而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较大介孔能够减弱传质阻力,进而促进反应物分子与位于较小介孔中的活性中心接触,因此脱硫率较高。对于等级介孔-大孔催化剂,其大孔会造成反应物分子不能充分与活性位接触而使脱硫率较低。不同孔道结构催化剂对模型化合物的吸附和脱硫性能差异表明,在加氢精制催化剂中存在着明显的孔道限域效应。向催化剂中分别引入助剂Co和Ni,探究了助剂存在下加氢精制催化剂中的孔道限域效应。结果表明,Ni和Co的电子效应贡献于活性组分Mo拥有更高的分散度,从而使催化剂的脱硫性能优于Mo O3/γ-Al2O3。加入助剂后,因催化剂活性相结构发生变化,使加氢脱硫的优势孔道由单一金属催化剂的5.9 nm转变为双金属的7.0 nm。研究表明,Co-Mo-S(Ni-Mo-S)相的特征与孔径共同决定脱硫的反应路径。当孔径较小、Co-Mo-S(Ni-Mo-S)相中边角位比例较高时,4,6-DMDBT脱硫主要通过加氢路径;相反,大孔径、较低的边角位比例(Co-Mo-S(Ni-Mo-S)相)有利于直接脱硫反应路径。值得说明的是,将优势孔道的催化剂应用于真实馏分油的加氢精制过程,其显示了比工业催化剂更加优异的加氢脱硫性能。此外,论文还探究了孔道结构对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造成催化剂失活的主导因素是活性相的烧结和积碳。当反应温度高于437 K时,Mo S2活性相发生烧结,导致活性位数目减少,催化剂活性降低。而表面积碳与酸强度密切相关,强酸位加速芳烃缩合,易于表面产生积碳。在研究催化剂活性相的稳定性时发现,孔道结构可以调控Mo S2分散,进而影响活性相的稳定性。Mo S2平均片层长度与平均堆积层数的比值小,Mo S2活性相分散好,Mo S2较稳定。优势孔道的Ni-Mo/γ-Al2O3催化剂呈现较高的稳定性。
其他文献
我国致密油气资源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已成为我国主要的资源战略储备,水平井分段压裂、体积压裂等技术是其经济有效开发的必然选择。由于致密油气藏具有基岩孔隙、天然裂缝、水力裂缝等不同空间尺度的介质,储层内流体流动存在非达西渗流及不平衡效应,不同介质的压力递减速率差异大,导致了流动的时间多尺度现象。目前致密油气藏渗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多尺度方面,而时间多尺度理论主要应用于水文、电化学、医学等领域的研究,
阜康凹陷东部二叠系发育多个“源-汇”系统,“源-汇”系统分布复杂,多期演化。以阜康凹陷东部地震、测录井、岩心、锆石、周缘地区露头和前人等资料为基础,以“源-汇”系统理论为指导,通过“源-汇”系统特征、分布和沉积作用分析,明确不同系统沉积演化特征,构建不同类型“源-汇”系统沉积演化模式,进而建立沉积充填过程,指明砂体聚集区带。基于源区构造演化、物源示踪和古地貌特征,通过源-渠-汇配置关系分析,明确了
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勘探目标区构造和观测环境越来越复杂,含噪地震数据恢复已成为地震资料预处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常规含噪地震数据恢复方法往往以噪声、道缺失等干扰服从正态分布为前提条件,可较稳定地处理平稳、随机干扰下的地震信号恢复问题。然而,实际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强振幅噪声以及特殊观测系统所造成的干扰往往难以严格满足正态分布,该类干扰将极大影响算法稳定性以及信号恢复效果。本文从含噪地震数据鲁棒稀疏
超临界二氧化碳因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在非常规油气资源方面展现了巨大的潜力,超临界二氧化碳钻井是高效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一个手段,井壁稳定是超临界二氧化碳钻井技术发展的基础问题之一。本文以页岩为例,试验探索和模拟分析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对井壁围岩的影响作用机制,系统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钻井时的井壁稳定性、波动压力与水平延伸极限等关键问题。首先,实验分析了页岩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条件下,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因
随着常规石油资源的不断减少及世界对石油需求量的不断加大,含有较大储量的稠油、超稠油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稠油中由于含有大量的重质组分,粘度高、流动性差,严重地制约了稠油的高效开发和输送。因此,如何有效降低稠油的粘度、改善其流动性已成为世界性的难题。传统的稠油降粘方法如加热、掺稀油、加降粘剂、催化裂化等方法存在成本高、工艺复杂及后处理困难等诸多不足,必须通过理论和技术创新加以解决。空化是流体流动过程中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成立至今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进行党的建设。为了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建党百年之际,重新研读《共产党宣言》,透析其中的党建思想,对于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正>一、入项活动与驱动性问题真实性是项目化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入项活动中通过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对主题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或认知冲突,提出驱动性问题,即让学生沉浸到真实情境中,寻找课程联结的一切可能。笔者在水平一《立定跳远》教学时,正逢学校开展“科技节”,其中一项班级团体比赛为“跳纸蛙”,是通过手工制作纸蛙(图1-1)进行跳远的比赛,笔者以此为契机设计了《跳跃吧!纸蛙》项目化学习,设计“如何像小
燃料油品中有机硫化物含量最多的是不同类型的噻吩类硫化物,它们可被加氢脱硫技术有效地脱除以达到油品脱硫要求(硫含量≯10μg·g-1),但该过程会导致汽油辛烷值的损失。非加氢脱硫过程一般对油品性能影响较小。为此基于脱硫深度、技术经济性等考虑,开发加氢-非加氢组合脱硫技术仍然具有必要性。目前油品加氢脱硫技术相对成熟;对于非加氢脱硫技术,综合考虑脱硫性能(效率、速率及选择性)、环保、成本和再生等因素,并
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孔喉半径小,为纳米级别,同时,页岩的渗透率也非常小,为纳达西级别。由于页岩储层特殊的性质,页岩气在储层中的运移与常规油气藏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目前对于页岩气在孔隙中的流动规律认识不够清晰,对于页岩气多种运移机理的描述不够全面,因此更加细致的研究页岩气的运移机理,建立符合实际条件的渗流数学模型,分析页岩气渗流规律非常重要。本文主要研究页岩气在不同尺度下的渗流规律。首先,考虑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