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收集急性肺栓塞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急性肺栓塞并发肺动脉高压(APE-PAH)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符合急性肺栓塞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1.既往存在免疫风湿性疾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疾病以及其他各种非肺栓塞导致的肺动脉高压患者。2.冠心病及其他外周动脉血管疾病。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4.患者或家属拒绝肺动脉CT血管成像或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超声心动图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将患者分为肺动脉高压组(PASP≥40mmHg)和肺动脉压正常组(PASP<40mmHg)。比较患者住院期间的生命体征(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的参数,包括:性别、年龄、入院时生命体征(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心电图参数(SⅠQⅢTⅢ、电轴)、左心室内径(LV)、右心室内径(RV)、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与舒张晚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比值(E/A)、二尖瓣前向E波与二尖瓣环组织多普勒e比值(E/e)、双下肢静脉超声、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酸(UA)、肌酐(CREA)、钠(Na)、钾(K)、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脂(TG)、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例(INR)等指标。记录两组患者发病到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个月主要不良事件(右心衰竭、血流动力学障碍、心原性死亡)的发生情况。应用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1、两组患者在年龄、心率、收缩压等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肺动脉高压组年龄明显高于肺动脉压力正常组(64.98±6.50岁vs.60.06±9.73岁,P<0.01)。肺动脉高压组和肺动脉压力正常组患者的心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肺动脉高压组心率明显高于正常组(88.41±15.60次/分vs.80.34±15.41次/分,P<0.01)。肺动脉高压组收缩压明显低于肺动脉压力正常组。(121.68±18.67mmHg vs.128.28±17.36mmHg,P<0.05)。两组患者生化旨标:(ALT,AST,UA,CREA,Na,K,CK,CKMB,LDH,HBDH,CHOL,TG),凝血项指标(PT, APTT, INR),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骨折史、手术史,卧床史,长期旅行史)均未见明显差异。 2、两组患者心电图参数(SⅠ QⅢTⅢ、电轴)、心超参数(LV, LVEF, E/A,E/e),发病至住院时间、住院期间不良事件无统计学差异。 3、肺动脉高压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肺动脉压力正常组(2.09±0.33ug/ml vs.1.12±0.22ug/ml,P<0.01)。肺动脉高压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肺动脉压力正常组(64.4%vs.41.30%,P<0.05)。 4、肺动脉高压组右室横径明显大于肺动脉压力正常组(28.00±3.73mm vs.20.88±1.78mm,P<0.01),肺动脉高压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肺动脉压力正常组(64.4% vs.41.3%,P<0.05)。 5、回归分析:在139例肺栓塞患者中,年龄(OR=3.375,95%CI.593-10.188,P=0.003,)、RV(OR=17.847,95%CI1.61-113.77,P=0.006)和收缩压(OR=0.344,95%CI0.126-0.945,P=0.038),是急性肺栓塞并发肺动脉高压发生的危险预测因子。 结论: 1、急性肺栓塞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具有以下临床特征:年龄大、心率快、基线D-Dimer高、体循环收缩压低、右室横径大。 2、入院患者的年龄、右室横径(RV)、收缩压对急性肺栓塞并发肺动脉高压具有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