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难易结构具备特殊的句法语义特征,即其语法主语跟谓语动词存在宽泛的受事语义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核心或外围语义论元。除了一项关于好V结构的语料库偏误研究之外,迄今为止,尚未有关于汉语难易结构习得实证研究的报道。作为开拓性尝试,本文试图在构式压制视角下对汉语难易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形成的相关句法语义限制条件,以揭示习得此结构的难点或关键。基于此目标,本文提出以下两个主要研究问题:1)操英语的印度留学生能否习得汉语难易句主被动语态的句法特征?如果能,他们对汉语难易构式形成的相关语义限制条件是否敏感?2)此外,操英语的印度留学生在汉语难易构式产出表现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本研究从暨南大学汉语类专业的本科生中选取了33名中高级水平的印度留学生参加了本研究。另外,33名汉语母语者也作为对照组参与了正式测试。这两组受试被要求完成本研究所设计的三种测试任务,分别是翻译测试(translation task),提示性产出测试(cued production task)以及语法可接受性测试(grammaticality judgment task),最后,收集到的数据将通过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1)对印度组受试来说,汉语难易构式习得难点并不在于其句法特征的习得,而是在于其构式压制下相关语义特征的习得。2)印度组受试在习得汉语难易构式形成的相关语义限制条件上存在困难。具体表现为:首先,受试对该构式中的动词语义特征不敏感,无法确定哪些动词可以进入汉语难易构式;其次,关于该构式中句首位置是否允许外围语义论元,受试普遍呈现出不明朗的态度。3)此外,印度组受试在实际产出中采取了回避策略。比起汉语难易句,受试更倾向于产出不定式主语句以及不完整的类虚主语句;比起好类难易词,受试更倾向于使用容易类的难易词。本文初步分析以上偏误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1)难易构式压制涉及不同界面的交涉,加工界面上的语义句法限制尤其存在困难;2)英语负迁移的影响;3)一般学习行为的共同特点。上述结果与分析提供了新的教学启示。在汉语难易构式的教学上,应当注重转喻意识的培养,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汉语难易构式压制形成及其相关句法语义限制条件背后的理据,以促进他们掌握此构式形成的制约因素;此外,应当加强英汉难易构式的对比分析,以助于学习者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避免负迁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