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线虫是土壤中最为丰富的无脊椎动物、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占据土壤食物网多个营养级,参与物质分解和养分循环过程,对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几十年来,高强度的人类活动造成了滨海湿地的大量消亡和退化,特别是湿地开垦成为农田影响了土壤环境和健康状况。然而,滨海湿地开垦如何影响土壤线虫群落并不十分清楚。为此,本文选择了天津两个典型滨海湿地:北大港湿地和七里海湿地,采集湿地土壤与相邻长期开垦的农田土壤,分析了滨海湿地多年开垦为农田后土壤线虫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以认识长期开垦对天津滨海湿地土壤线虫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区共捕获线虫8626条,33属,主要优势属为Acrobeloides、Prismatolaimus、Microdorylaimus、Helicotylenchus、Pratylenchus。湿地开垦为农田后,线虫数量和种属数均增加;其中,北大港地区增幅较小,七里海地区则分别显著增加194.25%和56.25%。在不同生活史线虫中,c-p2和c-p3线虫的占比较高,高达30%-50%,开垦后c-p2类群增加,c-p3类群减少,但并不显著。在不同的营养类群线虫中,食细菌线虫和植物寄生线虫数量较多,开垦后,北大港植物寄生线虫和捕食/杂食线虫数量显著减少,食真菌线虫数量显著增加,但七里海地区均未发生显著性变化。滨海湿地的长期开垦丰富了线虫的种类和数量,这主要由cp1、c-p2的线虫以及食细菌线虫、食真菌线虫贡献。(2)长期开垦后,两个湿地土壤线虫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一致,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SR、营养多样性指数TD均不同程度增加,其中七里海地区开垦后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SR增加显著。在功能性指数中,长期开垦后,除七里海富集指数(EI)显著增加外,其他指数并无显著变化。结合多样性指数和功能性指数可看出,长期开垦有利于稳定线虫群落,提高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增加生物多样性以及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尤其是七里海农田,在本次研究中,受干扰程度最低,食物网处于稳定成熟状态,也侧面了反映七里海湿地和北大港湿地退化程度之高。(3)在土壤理化性质与线虫的相关分析中,pH值对线虫的影响较为突出,c-p1、c-p2的线虫以及食真菌线虫与总氮、有机碳、pH值呈负相关关系;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SR、营养多样性指数TD与pH值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功能性指数如瓦斯乐斯卡指数WI、通路比值NCR、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MI等与pH值、总氮含量、有机碳含量、含水量未发现显著性相关性,但PPI/MI与总氮、有机碳含量呈负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