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对不同含碳量的试样表面进行W、Mo、Ti三元共渗,使试样表面形成类似高速钢合金成分的等离子合金化层(简称“渗层”或“渗金属层”)。渗金属层可获得合金铁素体,合金珠光体和白亮层三种不同类型的渗层组织。在不同工艺参数和源极成分配比下,通过对试样渗金属层的显微组织、合金元素含量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含钛表面高速钢渗层的厚度和合金元素浓度与工艺参数、源极成分配比密切相关,并得出以下结论:合金元素成分(C)和渗层厚度(Ld)随着源极电压的提高而增加;C和Ld随着阴极电压的提高呈∧型,最佳值在400~500V间;C和Ld随着气压的提高也呈∧型,最佳值在40~70帕;C和Ld随着极间距的增大而减少,控制在15~20mm之间为最佳;C和Ld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渗层厚度与加热温度呈指数关系,与保温时间呈抛物线关系,类似于化学热处理;C和Ld随着基体含碳量的提高而迅速降低;增加源极成份配比中Ti的比例,可以提高渗层中钛元素的浓度;无论采取何种工艺参数和钢种,渗层的显微硬度总比基体的显微硬度高。在本试验中,利用现有实验设备的条件和检测手段,采用下列工艺参数值:源极电压(Vs)1000V;阴极电压(Vc)400V;气压(p)70帕;极间距(d)20mm;加热温度(T)1100℃;保温时间(τ)5h。试样名称,纯铁或20钢;源极成分配比,含Ti30%、50%(W、Mo各占其余量的50%)、100%。 再把最佳工艺参数和源极成分配比下的双辉渗试样经渗碳,淬、回火,制成一种新型的高速钢——含钛表面高速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 要 钢。试验结果表明,渗碳后渗金属层的显微组织是合金珠 光体十合金碳化物,而且合金碳化物的分布与普通冶铸高速 钢相比更为细小、弥散、均匀;利用X射线衍射微区分“析, 测得第二相分别为 MsC(Fe。C)、M。C(Fe。W*)不 MC(TI、 Y-MOC、WC)型碳化物;对于不同源极配比和不同钢种的渗 金属渗碳试样,其渗层显微硬度比基体显微硬度高。淬、 回火后含钛表面高速钢的显微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和其上分 布着的均匀细小的粒状碳化物。其碳化物比普通冶铸高速 钢细小均匀得多;利用X射线衍射微区分析,测得第二相 分别为 M。C(Fe。W。C)、M,C。[(FeWMo),C。」禾 MC(TI、Y-MoC) 型碳化物;硬度为 760-890 HV。;,相当于 62-69HRC,心部 硬度 510 HV。;,相当于 50HRC。达到 了表层具有高硬度、 高耐磨性,而心部则具有足够的硬度和良好的弹性及韧性 的要求。红硬性仍可达 760HV0.;左右,相当于 62HRC。与 普通高速钢相比,其硬度、耐磨性及红硬性都有所提高。